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国际组织急缺中国人才,高校如何发力?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在大型国际组织中人才储备不足,中国籍雇员仅占联合国系统雇员的1.12%——
国际组织急缺中国人才,高校如何发力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陆续公布。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不约而同地成为这些高校一流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价值理念,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和要求,培养全球治理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徐松表示。
如何加快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特别是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尖端人才,让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加自信、从容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创新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提升,但在大型国际组织中的国际职员代表比例不足,尤其是担任高级职位的人数比例偏低。据统计,在联合国系统雇员中,中国籍雇员目前仅占1.12%,列第11位,居菲律宾、印度、俄罗斯等国之后;而中国给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占比为7.921%,是缴纳会费第三多的国家。
“具有坚实的外语能力是毕业生从事国际组织工作的必然条件和基本要求。同时,国际组织又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专业性特征,这需要国际组织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健全的知识结构。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科专业分类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国际组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有待高校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曾撰文表示。
围绕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一些高校尝试整合全校资源,打通院系壁垒,加快构建外语和专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全国率先推出在本科阶段独立成班培养的“国际组织人才基地”实验班,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商务、法律、管理及法语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学校调动全校优质资源进行培养,课程设置融合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与国际法的相关课程,同时加大法语语言能力培训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熟练使用‘中文+英语+法语’参与国际事务或国际经济活动。”徐松说。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在2010年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项目采取夏令营形式选拔优秀本科生,项目班学制3年,一年国内课程学习,一年海外留学,半年左右到国际组织及相关机构实习,半年至一年撰写学位论文。
“每名项目学生拥有语言文化导师(英语、法语)、专业导师、国际组织实务导师3位导师。导师组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联合指导。”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办公室负责人李爱国说。
打通人才出口是当务之急
“按照地域和国别分配原则,尽管中国在联合国内仍属于代表性不足国家,但过去当联合国内职位出现空缺时,中国推荐的人选却因履历中没有任何与国际组织相关的实践经历,多次遗憾落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蒲俜认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该更加重视实务层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为今后进入国际组织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与相关部委对接,发动校友资源和教师资源,与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形式,建立国际组织人才输送渠道。
在国家层面,2014年,教育部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有组织、成批量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电信联盟等派出实习生。根据去年出台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选派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资助期限内的奖学金和艰苦地区补贴,资助期限为3到12个月。
“高校是人才选拔、培养的主阵地,但是人才的出口问题不是单靠高校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高校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推动并建立稳定、多样、有效的实习就业新模式,以满足学生在学期间赴国际组织实习和未来就业的需求。”李爱国建议,国家要贯通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出口全过程,在学生实习、就业的选拔和推送方面开辟更多绿色通道,给予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示范项目政策和专项经费支持。
“实习方式和目的地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国际组织总部及驻各国办事处,也可以到一些大型NGO组织,以及利用大型国际会议、论坛等机会,让学生们在其中从事服务性或志愿者工作以积累经验。”蒲俜说。
“为了减轻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的后顾之忧,还要积极研制配套措施,在学籍学分、弹性学制、户档派遣、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减少学生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徐松说。
增设针对全球治理人才的课程和专业
相比欧美顶尖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在我国高校起步时间不长,尚处于发展阶段。据徐松介绍,国外很多一流大学都开设了针对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考虑到国际组织对人才的学历需求大多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他建议增设有关全球治理方面的硕士专业,或者增设国际事务管理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国际组织要求,使推送工作更加顺畅。
“从长远来看,在某一领域具备精深专业素养的人才也是国际组织青睐的,尤其是一些专业强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原子能机构等。这需要打通本硕博培养层次,培养适应这类国际组织需要的高精尖人才。与此同时,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与国际组织相关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对国际机构的了解与认知,为全球治理培养潜在的后备力量。”徐松说。
在给学生提供实习渠道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师闫温乐研究发现,瑞士与联合国一些急需人手、门槛相对较低的部门建立联系,如联合国特殊行动部门。自2005年开始,特殊行动部门成为瑞士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工作的第一个去处和最主要渠道,由此大幅提高了国际志愿者中瑞士公民的数量。“我国*也可以选择国际组织中的合适部门,与其建立长期对口联系,大批量输送优秀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工作实习,为这些志愿者以后到国际组织应聘正式职位而争取到宝贵的实践经历。”(记者 焦以璇)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际组织急缺中国人才,高校如何发力?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本文标题:国际组织急缺中国人才,高校如何发力?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13357.html
上一篇:“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下一篇:高考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