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 > 语文

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

一、阅读题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二、翻译题


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三、关于虚词


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

虚词判别的几种原则:

1、前后同则同。

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

如: “者”①求者肩背相望。②惟有饮者留其名。“者”的前面分别是“求”和“饮”,而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我们就可据此初步判定这两个虚词“者”的用法是相同的。如果你对此判定不放心,也可以再看看“者”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者”的后面是“肩背相望”和“留其名”这两个动词属性的短语。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①②中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相同的。

2、前后异则异。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别的方法来辅助判定,比如联想教材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

如:“于”⑤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的前面分别是动词“礼”和形容词“贤”,其词性不相同,而虚词“于”的后面是“其嫂”和“弟子”这两个名词属性的短语。那么,该如何判定其用法是否相同呢?此时,我们就要联想到“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教材上的句子,这一“于”是属于一词多义,在这里解释为“比”,而“若季子不礼于其嫂”若解释为“比”就句意不通了。因此,可以确定⑤⑥两句中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不相同的。

3、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比如说是省略句,即虚词前后的词语有省略现象,这就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不要不补充完整就来判定。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

譬如:“以” ⑨竞绐以他事辞去。⑩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以”的前面没有对应的词,这只有看“以”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了,虚词“以”的后面分别是“他事”和“小”。这两个词从表面上看来其属性是不一样的,一个名词性短语,一个是形容词,但实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小”在这一句中活用为名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⑨⑩中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相同的。

这种避虚就实法只是用来解答高考文言虚词试题的一种偏方,不是一剂能治百病的药,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在考场上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谨慎。在此,我再重申一下这一偏方的用法:一般在解答这种考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使用这一偏方可能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种偏方的禁忌是:对文言素养较好的考生要遵听师嘱,不能为了图方便就照方抓药,否则就会中毒或无效!

天天高考网小编推荐: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阅读技法

高考语文备考:告别“老套”,教你写出有新意的考场作文

高考语文备考攻略:打响期末战场第一炮

高考语文备考:你距离诗歌鉴赏满分,还差这一篇干货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TAG: 高考语文备考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240694.html

与“高考语文备考:古文阅读技法”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