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介绍 > 大学点评

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

我是学法律的,想考研,哪个学校好考些?

这是转载的一篇日志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般不具体分民法或刑法等其他方向
但建议报考民法或刑法等实力强的学校,别的不说。光司考就沾光

第一批(八所院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法学院实力雄厚,对任何读书的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梦想。

北大跟人大一样,每学期开设的讲座很多,经常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律师去讲课,很吸引人。不过北大法硕,对广大的贫下中农来说,他收的学费确实太贵了。除了4万多的学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另外交钱,没有生活补贴,性价比不是很好。需要注意的:报考北京大学不能保证一定在北京上学,每年分数排名在后的要去深圳研究生院。关于北大深院:

1、同样是法律硕士,其他学校收费每年或5000或8000或10000不等,本部也只有14000元。但每年北大深院是22000元。悬殊甚大。

2、尽管有个别优秀的老师来深圳上课,但在整体上,其师资、图书、体育设施等严重欠缺,和本部相比差距较大。

当然,如果有意在南方的广州与深圳工作(很有钱的城市,法律职业也比较发达。)同学,我觉得去深圳读书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真心做学术的这年头也不多!

中国人民大学

培养法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第一批开始招收法硕的学校之一。

人大每年报的人在2500以上,录取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从04年开始招生规模缩减将大大提高报考难度。学费不便宜,往年(现在已经没有了)有20左右的公费名额,公费分数线在370左右。另外人大由于宿舍比较紧张,所以不解决住宿,但学校最后会尽力想办法解决的,人大每年在大运村给安排部分住宿,那边环境很好,学习生活都很方便,离人大也不远。

人大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每年人大法硕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人大毕业生向来有去国家机关的传统,人脉很广。03年结业的形势不太好,又遇上了非典,但是单单就人大法硕的就业来说,还是不错,比法学总体会好一点。去机关的最多,占一半以上。留北京的也很多,一班因为应届生比较多,三分之二上都留在了北京。去部委的不少,*、工商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质检总局、审计署、国务院对台办等;回省的很多都在省厅机关,或者在一些大单位的省级机构,如保检会分会。有部分去了公检法,如北京市高检,一中院,区级法院。去银行也比较特别多,除了北京也许去广州的最多,有广州日报2个,市委办公厅,人事厅,中行深分,广东中行等等。还有部分去了企业,象什么中兴,大唐之类的。

法硕(法学)选哪个学校?


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
您好,法硕(法学)学制全国统一为两年,一般是不分方向的,是大班上课,但是在毕业论文阶段会选择导师,如果就业意向在地区的话,建议选择地区性大学,比如西南地区的西南政法、武汉大学,西北地区的西北政法,东北地区的吉林大学,上海地区的华东政法等,如果就业意向在全国或者北京的话建议考虑法大、人大等,总体来说,法硕(法学)的学校选择重点在于传统的法律强校,希望能帮助到您,谢谢。

法律硕士(非法学)考哪个学校性价比高?就是学校还不...


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
吉林大学,985院校,分稍微高,但是名气比较大
辽宁大学。211院校,分还可以,而且是一比一复试,不想华东政法的法硕,还1.5复试,有个朋友考了70多名(招100,有150人参加面试)竟然还被弄下来了,所以一定要注意是不是1比1面试。
如果自己学习一般,而且想考一个实用而且师资力量还过关的,建议你考辽宁大学,而且在沈阳或者辽宁地区,基本上每个单位都会有很多辽大毕业的,属于地缘性优势吧。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


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

刚好我对医生和律师两个行业还算都比较熟悉(手动狗头)。我们家族除了我以外,基本只从事两个职业――工程师和医生。我们家族有各种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电气工程师、通讯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化工工程师……),也有各种医生(外科、内科、诊断科、营养科……)。

作为两种专业人士,我们也经常用医生和律师来进行比较。其实如果对比两种职业的话,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医生好比是家猫,而律师就是野狗……

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下,绝大部分医生,特别是高级专家,都是就职于体制内。医生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并且单纯,你可以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专业领域,用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医生来说,专业能力就是评价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价值最客观也是最直接的标准。只要你愿意,基本可以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同时,医学的理论和临床之间联系密切,很多资深学术大牛,自己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法学嘛,我就不说什么了……法学教学和司法实践完全是两张皮)。

你不要看那些医生各种吐槽,其实他们已经是站在精英阶层的位置,同时通过从医,已经为二代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这才有机会让二代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相反,律师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我给律所新人培训时候,首先就说,律师行业是一个自由职业,这种自由首先就是喝西北风的自由。律师行业没有客观的评价体系和判断标准,律师的发展空间、业务收入、社会地位等,往往与专业能力不成正比关系。一个律师,基本上只有1/3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业务,而各种业务关系拓展往往占据了更多的时间。你有机会观察一下,会发现律所的大佬了,到了一定阶段,都会向体制内靠拢,不管是做个两会代表,还是索性跳到体制内,都大有人在。

相对于医学来说,其实法学更容易入门一些。从路径依赖和耗散发展理论来说,我其实不太建议你直接转入法学领域――最简单的,你之前五年的医学院经历就成了沉默成本。

我倒是建议你可以做一个计划,先读完医学硕士,同时在此期间旁听法学院本科课程并争取通过司法考试(你目前应该还可以以非法本身份参考)。之后,如果你发现你确实热爱法学,并且愿意接受挑战,这个时候可以转行律师,同时发挥你的医学专业优势,做一个医疗领域内的专业律师。

百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龚楠律师,以前是我同事,她就是在读完北医的本科以后才转到律师行业,依靠自己的专业背景,在医疗法律服务(包括医疗纠纷以及医学法律风险控制)方向做得风生水起。这种成功的路径你完全可以复制――要知道,越是专业领域,对于律师的要求越高,竞争越少,收益越大(反之,万金油律师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其实如果你愿意的话,还有一个脑洞更大的方案。你可能知道,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中国其实是允许从事法学教学的老师同时做*律师的。那么就有了一种选择:你可以在拿到医学硕士以后,找一个学校,从事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或者鉴定科学的学术研究,同时以教职身份申请*律师……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生中还充满各种偶然性,这也是人生的乐趣之一。

如何挑大学选专业

先说个大前提,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报考内地的普通高校,不包括军校、警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等等需要特殊要求的院校。同时也不谈论是出国读本科还是在国内读哪个比较好(土豪请绕行)。
下面来介绍一种科学的填报志愿的流程:
首先,考生和家长务必了解的就是今年所在省份填报志愿和高校录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要搞清楚――“平行志愿or梯度志愿”(主要涉及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院校)“专业志愿之间是否有分数级差”(涉及专业志愿的前后顺序)“目标高校对于单个分数的要求”(特别是个别要求某些单科成绩的专业)等等。
同时还要获得目标高校的录取分数信息,包括在本省近3-5年的录取分数(能分专业更好)还包括在其他省份的录取分数(后面会说这样做的意义)。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类考生。这里我们将考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考生,“职业导向型”,比如立志就是要学医,或者学会计、学建筑;另一种就是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考生,“大学导向型”。因为对于这两种考生的选择策略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志愿填报,总共考虑的因素包括大学、专业、城市和分数四个因素,好的志愿填报就是这四个因素的合理搭配。下面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2017年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

分数:一把烂牌怎么打好
除了那几十个分数高到稳上清华北大的稀有物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类都不会觉得自己的高考分数已经足够高了。所以,对于每一个考生,手上的牌都是烂牌,至少不够好。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分数内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呢?
这里要聊一个话题,就是“分数虚高”,或者是“分数虚低”。具体说就是一所高校的录取分数并没有与其在全国高校的实力地位相匹配。
举两个小例子,在东北地区,一位同学就以高于一本线30分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而这个分数是考不上东北三省的4所985高校的。就是因为这个跨越中国对角线的距离造成了这种分数虚低。而反过来看,东北三省内财经类大学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高于长江流域的一些985高校,这是由于财经类专业热度导致很多考生向“钱”看的结果,抬高了分数。
所以,如果考生的分数不够高,那么放开视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些离本省距离远(注意不是偏远地区)、地域不占优、专业热度不高的985、211高校,反而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外,在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大学和专业对于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语言类专业是否要求英语分数等。
大学:鱼和熊掌的选法
鱼和熊掌的稀有程度,谁都能分的出来吧?主要的纠结在于价位。好大学犹如“熊掌”自然分数高,而分数有限就只能吃鱼?有没有像“鱼”一样便宜的“熊掌”?
那么“把大象放冰箱,总共分几步?”――分三步
第一步,要确定自己属于“职业导向型”还是“大学导向型”。
第二步,多找几份大学排名来做参考。(要知道,在中国“985大学排名榜”的数量比985大学还多)圈定目标大学。
第三步,通过招生手册、网站等渠道,准确获得目标大学往年录取分数、往年招生专业人数。最好再来点数据分析,比如高于一本线的分数及其波动,在其他省份的录取分数等等,以判断“大小年”。
好,下面就具体说说两类考生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职业导向型”
“职业导向型”,这个导向可以是自己给的,也可以是家里给的(但自己一定不能太讨厌)。对于这一类的考生,选择大学的空间其实就很有限了,反而很容易。先来普及一个背景,在中国的211高校组成中,有两类重要的成员,一种是创建于民国时期的老牌名校,还有一种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在建国初期创建的专业类大学。所以在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行业的老牌大学。
举几个例子,政法类高校有传统的“五院四系”的说法,“五院”是: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四系”是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律系。如果立志政法行业,“五院四系”就是首要的选择范围之一。特别有意思的是,由于当年211高校的名额分配时,各行业是有名额限制的,所以这“五院”很多是“双非”,但这一点不影响它们的行业地位。
同样地,建筑类也有“建筑老八校”的说法,是中国最早开设建筑学科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也是立志学建筑同学的首选。
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圈内名校”,比如财经类公认的四大财经院校算是“黄埔嫡系”;军工类最认可的原国防科工委直属的7所军工类高校;医学类实力最强的还是原卫生部直属7所医科大学(大部分被合并);铁路系统最认可曾经直属过的9所交通院校;师范类最知名的还是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语言类专业也就只有几家外国语学校学科齐全。
所以“职业导向型”的考生一定要对行业名校特别清楚,然后“量分而行”。
“大学导向型”
“大学导向型”考生应该是大多数。其实还是要先明确一下自己的大概意向,至少在地域、大学、专业这几三个变量上有所侧重。
如果实在难以抉择,那就拿几份大学综合排名从上往下看吧。
“大学导向型”选择大学,首先985要优先于211,这是很多人的共识。985、211高校如何在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等优于其他高校,网上有很多介绍了,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在这里要请大家注意两点――
第一,“本科高校”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特别是应届生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比如在很多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研究员会明确要求本科毕业于985高校;中央部委选调生只有部分985高校才具备报考资格。所以,985、211高校的标签属性,可能在人生各阶段产生影响。
第二,985、211高校毕竟是近20年前的事了,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代高校的发展水平。一些985学校在近年来也出现了被势头强劲的211高校超越的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
而对于上了一所985一般专业的苦恼,考生们不要忘记,现在还有转专业。虽然在转专业的时候存在竞争,但是至少还有改变的机会,而且有条件的还可以修双学位等等。
专业:那些年我们掉过的坑
可以确定的说,所有不分专业类型的“专业不重要”都是耍流氓。
“专业壁垒”是“选专业是否重要”的决定条件。
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其他专业很难改行。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同样地,建筑设计也特别讲究“童子功”;计算机专业编写程序的机操能力也不是其他专业练个把月就说来就来的。基本可以这么说,理工科专业都多少强调“本科基础”,完全学科不相近地改行,也要有双学位之类的经历支撑。
然而,有的专业的“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法硕的招生也没有本科专业的门槛限制;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对于这一类专业,大家大可不必太在意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还是“传播学”,选一所好学校最要紧。

在这里有5个“坑”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一,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自己真的就那么讨厌它吗?很多老师都会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不假,但是更多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人的兴趣都是“伪兴趣”。有的人高中数学竞赛有名次,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并不是纯数学研究;有的人喜欢讨论国际大事,就报考“政治学”;更有甚者读了本《苏菲的世界》就觉得哲学是真爱,迷上《盗墓笔记》就觉得非学考古不可。这些都是“伪兴趣”。
兴趣必须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爱好、偶像、特长,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
第二,对于一个专业的了解一定不能局限于院系介绍、学科建设那些新闻稿式的文字,多向了解情况的人咨询“干货”。可以这么说,任何的专业都是有社会价值的,都是值得考生选择的。但是,那是不是你的菜,不是用百度百科和院系官网来解决的。已经在大学就读的类似专业的大学生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找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对于大学而言,很多大学合并了很多二流院校,如果就读到这种院校的专业那就很尴尬了。而不同高校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学科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此前“铸造”、“锻造”、“焊接”三个专业的合称,有的高校侧重焊接,有的则可能连焊接方向都没有。再比如,某985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其实是从机电学院分离出来的。
第四,一定不能靠颜值来选专业。对于高中生而言,很容易被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称吸引。比如金融数学,融合了最吸睛的“金融”和最科学的“数学”,其实就是概率统计,和“数理金融”完全两码事。比如“地球科学”这么“高端得上天”的名字,在很多高校原来的名字是叫“地质勘探”。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看专业介绍。
第五,不要盯着行业金字塔尖的人选专业。在专业选择时,很多人都习惯于看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用金钱名誉地位来衡量一番。但是,请务必注意,任何领域塔尖的人都是少数的。中国表演类院校每年招生几百人,但是能最终身价上亿的在全国都达不到一届一个。学习生物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抱着“成为下一位施一公”的梦想,但是本科毕业后无机会深造、行业就业机会少而改行的并非少数。一个专业的就业好坏,一定要看行业一般水平的人的发展情况,不要总YY自己能上人生巅峰。
城市:深的不只是套路
最后聊一聊城市。城市对于学生成长有多大作用呢?可大可小。
同样地,不分专业地谈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

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会超过大学的重要性。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再比如互联网行业,即使是BAT也会优先在北京招聘,一些二线城市的学生很可能要来北京面试。
而对于一些以校内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学学数学,那合肥就也挺好的。这时要考虑的,更多是大学的实力、距离家乡的远近等等。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大学所处的地域,往往和就业的地域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各个区域的用人单位都有自己对大学排序。
除非是就读于排名前十的那些综合大学和行业顶尖高校,大学在跨地域就业上存在难度。比如云南大学在西南地区很有号召力,但是在东北地区就弱很多;一所西北的985高校学生在上海就业,也可能并不比上海当地的211高校更具竞争力。所以,城市的选择要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城市,这样会在就业时省去一些麻烦。
当然,如果是决心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那么一所行业内知名度高的大学才是首选。那些二线城市,如武汉、南京、西安、成都、杭州等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果不是对于实习有要求、强调城市平台的专业,那选择这些城市的985是要优于京沪的211的。而且有的城市的大学可以跨校选修双学位,比如武汉的7所211高校可以跨校选修,这样即使在武汉理工大学也可以在武汉大学修经济学双学位,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选择。
在这里也特别提醒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江苏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南京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他们在南京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大学就读的城市,是学生的第二故乡,也是学业乃至于事业的起点。
最后,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TAG:
本文标题: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317481.html

与“哪个政法类院校法硕好考 做医生好还是做律师好?”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