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介绍 > 大学排名

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

名次 大学名称 名次 大学名称
1 中国人民大学 29 华中科技大学
2 北京大学 30 华南师范大学
3 中国政法大学 31 外交学院
4 武汉大学 32 重庆大学
5 清华大学 33 湖南师范大学
6 吉林大学 34 西北政法大学
7 复旦大学 35 上海大学
8 中山大学 36 湖南大学
9 厦门大学 37 烟台大学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8 兰州大学
11 西南政法大学 39 陕西师范大学
12 南京大学 40 广西民族大学
13 南开大学 41 黑龙江大学
14 浙江大学 42 中南民族大学
15 华中师范大学 43 首都师范大学
16 华东政法大学 44 天津师范大学
17 山东大学 45 深圳大学
18 北京师范大学 46 西南财经大学
19 南京师范大学 47 广西师范大学
20 华东师范大学 48 辽宁大学
21 湘潭大学 49 河北大学
22 苏州大学 50 山西大学
23 云南大学 5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4 暨南大学 52 湖北大学
25 中央民族大学 53 安徽大学
26 四川大学 54 扬州大学
27 东北师范大学 55 南京财经大学
28 上海交通大学 56 中国海洋大学

南宁有什么职校比较好啊


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

南宁比较好的职校有:

1、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公办、自治区级重点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直属南宁市教育局,创建于1959年,名为兴宁中学,1971年更名为南宁市第二十三中学。

2、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建校已有40年历史,它的前身是南宁市二十二中。学校位于竹溪路28号,与自治区人民*新址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毗邻,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

3、南宁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具有70年悠久历史的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和南宁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市花园式单位和南宁市办学水平一级学校。

学校开设四大类共9个专业,在校学生3142人,是广西办学规模最大的职业高中和广西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

4、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的公办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南宁市信息技术集团龙头学校。

5、南宁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南宁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1982年9月由南宁市十五中学高中部改办的,1984年12月29日南宁市人民*批准挂牌成立,它是一所国办中等职业学校,1983年起开办财会专业,1985年开办电脑专业,是南宁市开办职业高中班最早的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宁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宁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全国有哪些铁路专业的本科大学?


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

推荐院校:

一、西南交通大学

位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 、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

西南交通大学,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进入国家“ 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现有74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交通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二、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位于北京,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北京交通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下面再介绍三所原985高校,现又入选双一流的高校,他们就是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但是他们经过并购重组,都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是中南大学、同济大学都保留了轨道交通专业,特别是中南大学,还保留了铁道学院。把他们两个排在这个位置,主要是因为他们双一流的综合背景。东南大学医学院放在后面介绍。

三、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部省三方重点共建的大学。985高校,双一流高校。

长沙铁道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60年以成建制的部分系和教研室为基础成立长沙铁道学院,隶属铁道部。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是1953年高校院系调整时,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的土建专业和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的铁道专业合并建立的。建院初期,铁道方面设桥梁隧道、铁道建筑二系。1956年增设铁道运输系。此外,设有铁道建筑、铁道勘测设计、测量、桥梁结构等专修科。

四、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并入)

原上海铁道学院,1995年5月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组建成上海铁道大学,2000年4月与同济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大学(本部)成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五、兰州交通大学

原兰州铁道学院,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甘肃省。创建于1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

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66亩,建有2个校区,1个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

六、大连交通大学

原大连铁道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辽宁省管理。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管、理、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轨道交通和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七、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起源于上海交通大学与同济大学,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南昌(两年之后停止搬迁,所以仍然存在上海铁道学院)。迁往南昌的上海铁道学院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江西省管理。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江西省属重点大学。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和国家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成员高校。

八、石家庄铁道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创建于1950年,原为中国人民*铁道兵工程学院,系当时全军和全国重点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河北省管理,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正式同意石家庄铁道学院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并且石家庄铁道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铁道命名的大学。至此,所有铁道学院全部退出历史的舞台。

目前,学校设有土木、交通、机械、经管、材料、信息、电气、力学、数理等17个学院(系、部)以及国防交通、大型结构监测、交通安全工程等25个研究所。200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九、东南大学医学院

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中央大学医学院,1958年转建为南京铁道医学院。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称为东南大学医学院。

十、苏州科技学院(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是直属铁道部的唯一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于1980年正式成立,1986年迁址上方山。2001年,和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组建成苏州科技学院,由江苏省管理。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起源于1951年的苏州铁路中学,是上海铁路局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中学。1958年,苏州铁路中学增设师专班、幼师班、师范班。1960年,苏州铁道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苏州铁路中学改称苏州铁道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80年,经国务院批复,铁道部直属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诞生,成为中国第一所铁路文科高校。1981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开设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师院以文史哲见长,训诂学、历史学、伦理学、艺术学颇有分量。

推荐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车辆工程;铁道工程技术

就业前景:就业率最好的,铁道机车、铁道车辆、动车组检修技术。其次是铁道工程技术。以上专业的特点: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最差的,高速铁路客运乘务。比高乘稍微好点的,铁道运营管理和铁道信号,铁道通信。

生物信息学大学排名


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
一、全国生物信息学专业大学排名
学科专业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下面是全国生物信息学排名数据,考生可以参考该数据得出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排名数据。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院校名单 院校代码 专业排名等级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北京大学 10001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清华大学 10003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上海交通大学 10248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国农业大学 10019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南京大学 10284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358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武汉大学 10486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华中农业大学 10504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南开大学 10055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东北师范大学 10200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复旦大学 10246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浙江大学 10335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厦门大学 10384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华中科技大学 10487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山大学 10558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四川大学 10610 A-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首都医科大学 10025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北京师范大学 10027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首都师范大学 10028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吉林大学 10183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同济大学 10247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华东师范大学 10269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南京师范大学 10319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山东大学 10422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国海洋大学 10423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南大学 10533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暨南大学 10559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云南大学 10673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0712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陕西师范大学 10718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兰州大学 10730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91030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北京林业大学 10022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内蒙古大学 10126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国医科大学 10159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大连医科大学 10161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东北林业大学 10225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哈尔滨医科大学 10226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安徽农业大学 10364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福建农林大学 10389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河南大学 10475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河南师范大学 10476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华中师范大学 10511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湖北大学 10512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湖南农业大学 10537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湖南师范大学 10542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西南大学 10635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西北大学 10697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河北大学 10075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河北农业大学 10086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河北师范大学 10094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山西大学 10108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山西医科大学 10114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上海海洋大学 10264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杭州师范大学 10346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福建师范大学 10394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南昌大学 10403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山东师范大学 10445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华南理工大学 10561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华南师范大学 10574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广西大学 10593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四川农业大学 10626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贵州大学 10657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西安交通大学 10698 B-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河北医科大学 1008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大连理工大学 10141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辽宁师范大学 1016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吉林农业大学 10193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华东理工大学 10251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上海师范大学 10270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温州医科大学 10343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浙江师范大学 1034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安徽师范大学 10370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湖南大学 10532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0538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汕头大学 10560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重庆大学 10611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新疆大学 1075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青岛大学 1106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扬州大学 11117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天津师范大学 1006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东北大学 1014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延边大学 10184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黑龙江大学 10212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213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哈尔滨师范大学 10231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上海大学 10280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苏州大学 1028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江苏师范大学 10320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浙江理工大学 10338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浙江农林大学 10341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国计量大学 10356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安徽大学 10357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郑州大学 1045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河南农业大学 10466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昆明理工大学 10674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北京工业大学 10005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辽宁大学 10140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锦州医科大学 10160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沈阳师范大学 10166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江苏科技大学 1028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江苏大学 1029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合肥工业大学 1035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安徽医科大学 10366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福州大学 10386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中南民族大学 10524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西南科技大学 1061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重庆师范大学 10637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云南师范大学 10681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西北工业大学 1069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宁夏大学 10749 C-
生物信息学 071003 三峡大学 11075 C-
二、生物信息学专业简介
• 专业简介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它随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现已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最具吸引力和重大的前沿领域,为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 培养目标

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掌握生物信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生物信息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医药、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与行业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疾病分子诊断、药物设计、生物软件开发、环境微生物监测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 学科要求

该专业对生物、计算机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热爱生物信息研究的学生就读。

• 知识能力

1.掌握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知识和编程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Linux基础及应用、数据库系统原理、模式识别与预测、生物软件及数据库、Perl编程基础等),具备较强的数学和统计学素养(高等数学I、II、生物统计学等);

3.掌握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原理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统计学等知识和技能,解决生物信息学基本问题的能力;

4.掌握生物信息学资料的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5.熟悉国家生物信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了解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7.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8.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怎么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继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后,党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明确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影响力增强的过程中,当今时代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依靠*主导、*补贴的传统“文化交流”模式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文化出口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
发达国家在依靠文化出口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早在“一战”期间,美国便极力推动本国电影占领世界电影市场;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在《关于文化外交的新构想》中,明确提出“动漫外交”战略;2006年1月17日,韩国总理李海瓒主持会议,专门讨论的是“韩流”产品世界化问题。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流”电视剧等等,都是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依靠的恰恰是文化出口的方式,它们能够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其中当然有着*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的强大竞争力。
第二,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城市)在一国文化影响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吉布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代文化生产在城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就业、投资、产业集结等方面,大都市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首都城市远远高于非首都的其他都市。在美国,50%以上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集中在人口100万以上的都市里,更严格地说,主要是集中在两个中心:纽约和洛杉矶。1998年,悉尼在文化产业方面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30%以上,而悉尼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32.2%。 从就业方面看,伦敦占整个英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6.9% 。瑞典的文化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职位总数的9%)大多集中在斯德格尔摩 。在日本,东京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日本文化产业就业总数的16%。进入21 世纪以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呈现出跨国资本运作、产业结构高度提升、产业分布组群化态势,在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周边产生出带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未来的工作重点。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12亿元,占GDP比重10.3%,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首都城市,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正确选择。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会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北京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
(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
作为一个有着800 多年建都史、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等丰富的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更有京剧、曲艺、美术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北京有了自己独特的符号,有了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金矿。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北京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处,并在这种多元交汇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北京有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数字等高科技文化,有全国最大规模的书画、古玩等艺术品市场,更有全国最高水平的文体演出盛事。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北京诸多文化行业在全国独占鳌头:北京地区出版的图书约占全国总量的1/2,音像制品占1/3,期刊占1/4,报纸占1/5,电视剧出品(部)集数和电影产量占全国1/3 以上。在出口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规模也日益扩大,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2001年北京文化产品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0%;2004年约占40%,年增幅20%以上。2006年北京实现海关软件出口3.56亿美元,占全国海关软件出口的1/3。
(二)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创新能力是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作为全国首都,不仅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方面也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专利授权量方面,2000年北京的专利授权量为5905件,2006年为11238件,增长了90.2%,其中发明专利2000年为1074件,2006年为3864件,增长了259.8%;在科技奖项获得方面,2005年,北京地区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5项(通用项目),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247项(通用项目)的30.4%。
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在R&D投入上,2005年,北京科研机构共获得科技活动经费735亿元,占全国科技经费的14%,高居全国各地区之首。另外,北京的R&D投入逐年递增, 2006年达到5.8%,超出了同期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科研项目上,北京地区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各项研究项目排名和经费使用均为全国第一。2004年承担的基础研究计划158项,占全国的41.7%,使用经费4.8亿元,占全国的46.1%;承担的863计划1227项,占全国的 32.1%,使用经费27.9亿元,占全国的30.0%;承担攻关计划716项,占全国的35.1%,使用经费20.0亿元,占全国的13.4%;承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76项,占全国的12%,使用经费1.1亿元,占全国的13.4%。总之,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强大,在全国的优势十分明显。
(三)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 创意资源丰富, 聚集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大量创意人才。全国有400多个科技信息类研究院所及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地区。北京地区拥有独立信息机构50多个,占全国的10.7%。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2005年北京地区拥有高等院校89所,科研机构350所,有科研活动的单位数目6481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254家。北京市的人力科技资源占全国总科技人力资源的9.24%,其中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人员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此外,北京每10万人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1.7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北京两院院士有706人;北京拥有全国1/3的研究生院、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北京培养的博士后占全国的1/3。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为北京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四)首都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意味着被赋予了一个代表中国的象征符号,这个符号给北京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首都优势是北京所特有的财富,是国内任何城市不可比拟、无法相争的无形资产。首先,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巨大的“注意力”资源,这种“注意力”资源在当代社会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资产。其次,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庞大的各种消费人流,其中,国内外高端人士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庞大的高端人员流动数量,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再次,首都优势为北京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契机。如北京近年来兴起的会展业、总部经济,包括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带来的奥运经济,主要是靠首都优势实现的。
(五)文化创意机构数量众多,文化创意集聚区初具规模
《北京蓝皮书》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573 家出版社中,有237 家在北京,占全国出版社总量的41.36%,而从出版量、种类上,北京市的图书出版业所占比例将近全国的一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提高。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作者资源、媒体宣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版发行集团都纷纷北上,在北京建立分支机构,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贝贝特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北京发行中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世纪文景图书公司等,这些都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此外,相当一批外地的民营图书公司,也将企业总部迁往北京或在北京开展业务,如山东世纪天鸿、广东天时音像、福建厦门光合作用书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淀园的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雍和文化园、电子城798 文化基地、北京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另外,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三辰卡通动漫网游产业基地、朝阳公园文化园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六)奥运机遇
加拿大学者约翰・弗里德曼指出:“奥运会已经远远不只是(像始创时那样)关乎运动技能,至少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它已经变成了一桩大**。奥运会不仅把整个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主办城市,而且正如所期盼的那样,在当地零售商、旅店以及其他服务者的口袋里留下了上亿的美钞。”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够为北京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有长远的后续影响。奥运会使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北京,为展示北京传统和东方文化神韵,扩大国际交流,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与隐忧
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战略定位有待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
在全球化语境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以世界大都市作为参照与直接竞争对象。因此,面向全球的、整体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定位、战略布局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就整体而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定位尚不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全球应处于何种位置?面对伦敦、纽约、东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应采取何种战略步骤以应对其竞争?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等等,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实施步骤。
(二)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实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足
企业是文化产品的*者和推广者,也是文化市场的开拓者,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跨国经营的承担者。没有名牌的企业就不可能打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局面,更不可能形成国际文化的竞争力。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实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较量,培育和造就名牌文化创意企业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唯有下工夫培育一批文化的名牌企业,才能担当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的重任。目前,北京的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市场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放眼全球,将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作为比照对象,这些企业无论在规模、效益还是品牌方面,都难以与之直接竞争。
(三)配套服务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大多将眼光放在国内市场,原因有三: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仅面向国内市场便可获得足够利润;第二,由于文化历史悠久和前期市场培育不足的原因,我国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往往遭受较大的文化折扣,文化企业采取外向型发展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第三,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至今仍难以形成规模,难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规模经济效益恰恰是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北京集中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在北京市场也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有很多企业迫切需要立足北京、面向国际市场,但是,由于*有关部门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使得它们在走向国际市场时面临资源、渠道、资金、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一)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
全球化时代,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营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视。“城市营销”概念来源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概念。科特勒认为,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国家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由国家营销概念衍生而来的城市营销也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城市各种资源、产品和城市整体形象以现代市场营销的方法进行推广。
城市营销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包括城市资源、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的全方位的营销。城市营销有三种主要的营销方式:一是“景点”营销,二是“项目”营销,三是系统整体营销。无论“景点”还是“项目”,都是静态的、局部的城市营销方式,只有系统整体营销才能真正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和特征。
当今时代,在城市系统整体营销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随着当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至关重要的产业型态。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现城市风貌和城市精神。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相关产业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营销。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对良好创意的孵化作用,也会为城市营销方式的更新产生推动。
目前,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并未将其与城市营销的整体进行整合。我们认为,在政策指定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应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解决观念、机制和策略三个层面的问题。
在观念层面,应该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观与城市营销观念结合起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意识和“营销”意识。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的核心地位,强调它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城市形象提升过程中的整合效应,这是它与文化产业概念不同的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要始终贯穿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识。“营销”意识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把城市整体形象“营销”出去。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对营销和贸易环节的忽视是一个普遍问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贯穿营销意识,将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作为重要战略环节。
在机制层面,应充分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推动表现北京城市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在目前中国文化贸易出于严重逆差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既关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建立鼓励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激励机制,同时建立防止内部企业恶性竞争的制约机制。鼓励充分体现北京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对好的文化创意产品给予奖励或补贴。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打破行业间、产业间的各种壁垒,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以相关产业链为主体,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创造力为目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牢固树立“北京创意”的品牌。
在策略层面,在挖掘本市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和现代市场策略。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北京城市营销过程中的重点所在。在大众文化成为主要文化型态、文化贸易成为大势所趋的时代,这种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必须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以此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使之为世界所认知和了解。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策略上,应强调以现代方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在市场策略上,应变被动的“请进来”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品牌策略上,应变单纯的产品品牌为“北京品牌”,以体现北京城市形象为核心,形成相关的系列品牌。
(二)尽快落实各项鼓励政策
自北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出台了各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在2006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对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采取了出口退(免)税、奖励优秀出口企业、培育营销网络体系等各个方面的鼓励政策。从现有情况看,这些鼓励政策仍存在着规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种种不足。有关部门应根据产业、企业的现实,尽快落实资金、税收、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等有关政策,使得各种鼓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三)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对接,形成合力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那些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优势。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初期,其背后往往存在政治和经济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的强力推动。在政治推动方面,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政治压力促使目标市场国开放本国文化市场,比如,美国便是利用WTO谈判等手段极力推动本国文化产品出口。在经济方面,那些国际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创意产品背后往往有着其他产业资本的推动,索尼、哥伦比亚、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它们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作为依托,文化创意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一枝独秀”。
由于综合国力和中国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在增强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借助政治压力不太现实。较为现实的做法是: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吸纳其他产业领域的资金、营销网络等资源,形成合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走出去过程中急待解决的各种资源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火车头”作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双赢。
(四)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为国际贸易人才转轨提供便利
龙永图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时指出,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有国外生活、工作背景,取得过成功经验的,比较熟悉国外的*方式、营销渠道、发行放映的人才” 。相关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北京也不例外。
目前,北京有多家高校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文化贸易等相关专业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专业的设置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注重相关文化、传媒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在与经济、贸易对接方面存在较大欠缺。今后,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着力解决文化与经济、贸易的对接,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在完善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应为外贸人才的交流、转向提供便利。与文化贸易相比,我国在其他产品贸易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更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我国在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拥有大量能够熟练从事国际贸易和应对相关问题的高端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其他领域已经成长起来的贸易人才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捷径。对内,可联合文化、外贸等有关部门,对优秀贸易人才进行登记备案,根据其意向选择对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关培训;对外,可由*部门牵线,促成国内机构与国外文化企业的联合、交流,邀请有关人员为国内非文化产业方面的高端贸易人才进行培训。另外,也可设立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定期组织其他领域的国际贸易人才参加。
(五)明确目标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具有人类共通性,比如,中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这一点对于所有国家都是如此――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非洲落后国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按照同一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则并非如此。文化创意产品以其中蕴涵的文化内容为根本,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若与目标市场国的价值观、审美趣味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该文化产品就不可能在目标市场国取得成功。因此,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目标市场定位,并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早在1927年,美国商务部便发布过一份由驻华使领馆人员提供的中国市场调研报告,该报告对“中国电影趣味”的把握相当细致,特别提醒制片人“三角恋爱和两代人冲突的题材因违反传统伦理而不受中国人欢迎”,还将“大团圆”、“善恶分明”等归纳为美国电影能够占据中国市场的原因。对目标市场国文化习惯、文化市场的深入了解,是美国文化产品能够风靡世界的原因之一。
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必须有针对性地了解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市场状况,做到有的放矢,根据目标市场国的实际情况*、发行文化产品,从而做到事半功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具体措施方面,可组建专业性调研机构,对世界各国文化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定期发布各国市场调研报告,供业界参考;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也可将归国后提供演出总结报告、参展总结报告等国外市场信息作为条件,收集国外文化市场的有关情况,既方便管理部门的宏观统筹,也能在以后的有关申请中向申请企业提供建议和指导。
中国古人云:“借势胜于造势,借力强于发力。”加强与目标市场国的合作,挖掘合作方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着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贸易的主导地位开始从一国*转向跨国公司。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文化集团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十分明显。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这些大型跨国集团可以集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链,然后以多种形式向全球的文化市场大量推出,获得竞争的优势。在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真正主体的今天,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也成为一种“巨人”之间的竞争,如果没有自己的大型跨国文化公司,将难以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鉴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综合实力不强的问题,应鼓励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集团。在企业整合充足的过程中,应将行政性整合与市场整合加以统一,使企业整合之后真正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改变国内文化企业整合的*运作模式,以免形成“大而不强”的局面。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TAG:
本文标题: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326632.html

与“广西知识产权专业排名院校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