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实验艺术专业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实验艺术学科:
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系统在五四新 文化 运动之后开始酝酿生长,发展至今,不断充实、更新着它实在的内涵,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期间演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多元化壮阔景观。近十年来出现在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实验艺术专业教学现象,正是承接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教育实验性探索发展的脉络,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标志了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与成果。它改变了原有教学体制写实的现实主义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专业空间,充分显现出中国当代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原有格局中,走向更多元更开放的学术思想。为达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准和中国特色的当代专业艺术教育模式创建,做好必要的准备。
“实验艺术”不同于“美术学”学科中如 油画 、 版画 、 雕塑 等,以工具材料与技术及其有可能形成的风格样式作为确定性质的艺术类型,而是一种因为艺术工作方法而确定性质的专业学科,即以有价值的主题思想作为表达的前提,寻求恰如其分的艺术法式与语言载体承当,最终完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与公众的物质化呈现。
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实验艺术” 曾作为西方艺术突破传统、创造新艺术的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作为国际艺术多元化形态与创新推动的普遍性经验,也早已介入西方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系统之中。在欧美的绝大多数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实验艺术”渗透在教学结构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与“前卫”与“当代”的概念混淆而不断的作崇,导致了教学实施中长期以来秩序感的缺失,以及教学成果评判方面的尴尬。
中国没有必要全盘按照西方当代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建设自己,也不应以“实验艺术”或“实验性”教学代替或否定近百年来形成的原有教学体制中的优秀传统。因此,“实验艺术”将首先承担原有体制学科专业设置所缺失的内容,以完善当代学院艺术教育的整体面貌。
经过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辛勤努力,实验艺术已经发展成熟,目前,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天津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 山东艺术学院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成都美术学院等院校,都先后成立了实验艺术的专门教学单位,院校的实验艺术教学单位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现已举办了四届以学院为立场的不同主题的实验艺术学术性展览,召开了多次专业教学研讨会。
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以国际当代多元文化艺术为背景;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为立足。
实验艺术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中期形成的时候,是以打破艺术以工具材料和技能及其有可能形成的风格样式作为艺术判断标准的片面性,建立起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的“总体艺术”理论。认为艺术不再仅仅是视觉愉悦、陶冶情操方式的审美客体,而是强调主题核心表达的确切性与有效性,重视与审美主体有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试图让艺术更接近生活现实,为公众提供鲜活的精神空间。因此,在艺术方法上,实验艺术更加确认理性与学术储备的重要性,强调理性验证的科学依据。
“实验艺术”经由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艺术实践的重新打造与磨砺,业已演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概念。“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学院化”已经具备并将继续充实以下四个方面的学术内涵:(1)展开艺术实践中理性验证的方法论建设,强调艺术家学术储备的重要性;(2)探索艺术独立表达立场通向社会性、公众性目标的有效途径;(3)新视觉经验的研究发现与运用,体验新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介形式语言在当代艺术表达的可能性;(4)中国丰厚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与未来世界文化语境中的深度开掘。
教学理念:
学术的、学院的、理性的。
学术(Academic):是指有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在这里“学术的”是指:在对“实验艺术”概念系统性梳理与研究前提下的办学思想方法,以及重视学科建设的学术研究,强调为学生广泛认知与学术储备的通识教育理念。
学院(College):学院从来都是集中人类智慧并孕育新的创造力的摇篮。学院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大学产生之初,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属于同一学科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这里“学院的”是指:对国内外现当代艺术经验总结归纳、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转化为办学的工作方法,实现课程化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理性(Intellect):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在这里“理性的”主要是针对中国美术教育中长期重视“感性”与“感觉”的极端倾向,从而强调理性在艺术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注重重新梳理与归纳实验艺术方法论的秩序与建构,开辟它在艺术教育中的规律性与有效性途径,将“可教”的部分传授给学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美术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院美术教育在不断地探索人们的审美心理和视觉习惯的变迁,从而做出理性的学科调整与建构。
“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学院化”已经具备并将继续充实以下四个方面的学术内涵:
(1)展开艺术实践中理性验证的方法论建设, 强调艺术家学术储备的重要性;
(2)探索艺术独立表达立场通向社会性、公众性目标的合理途径;
(3)新视觉经验的研究发现与运用,体验新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介形式语言在当代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4)中国丰厚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与未来世界文化语境中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参与当代文化艺术的主流,并具有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工作能力。
1、培养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艺术观的造型艺术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积蓄骨干力量。
2、培养学生广泛的艺术创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掌握多种形式语言及材料媒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系统。
3、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完备的艺术理论素质,有一定研究和批评能力的“学者型”艺术家,既有可能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又可以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
4、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能力、富于建设性和沟通能力的现代公民为基本诉求,以培养具有高度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为职业诉求。
5、中国实验艺术教育应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和思考当代生活问题,致力于与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艺术的未来培养必要的人才类型。
6、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致力于引入多种学科和领域的资源,以灵活多变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寻求视觉力量和思想力量的协调。
7、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致力于引导新技术与新媒介的挑战,促成新的艺术方式的生成。
建设规划: 实验艺术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当前,也是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将来,它将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板块。因此,导师工作室将根据办学规模与特点、社会文化的变革以及导师的在位情况,而允许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质。将根据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学术关注方向与要点,不断丰富导师工作室的主题内容。
在教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等方面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探索“实验艺术”这个大概念下的深度结构层次,并试图通过研究生教学推助这个新的艺术教育概念的建设。为此,实验艺术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将会涉及如下方面:
●实验艺术研究 : 侧重于实验艺术概念范畴下的艺术史与方法论的专题性研究。梳理国际当代艺术经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别样的艺术实践,探寻本土立场与国际视野的中国实验艺术之路。
●传统语言转换: 是解决传统与现代传承关系问题的,属于文化形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站在人类文化共性的立场上,研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物质化与化物质 : 艺术工作所必需的物质材料与技术、表述与呈现等法式语言。研究物质材料、文化现成品的原本属性,探索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身份与自我表达: 研究生命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寻求艺术中自我身份与生存处境的有效体现。身体作为艺术表达主体语言,社会生活现场与剧场的行为与表演研究。
● 影像艺术研究: 电影、录像语言的记录与表演特征以及光影投射、传统皮影艺术的研究。以社会学的视角,关注与体验不同阶层的生命境况,寻求影像语言的表达。
● 纸艺术研究: 关注与研究全世界纸艺术的传统与现代成果,建立理论系统与继发研究的基础上开拓纸艺术语言的表现力。
● 未来媒体艺术: 创新数码媒体科技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有虚拟及扩增实境、沉浸式视觉环境、可操控电影系统及互动叙事等。
● 图像符号语言研究 :图像与符号研究当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主动的方式,将图像符号与信息泛滥的时代文化特征作为艺术表达的素材库,图谋移植、嫁接或再生的叙事性艺术表达,开辟新的视觉图像空间。
●公共空间与社会雕塑: 以艺术介入社会空间,以自身体验与艺术表达作为契机,建设人性层面的公共艺术视觉经验与交互方式。
●摄影语言研究 :摄影的逻辑在于表现存在的多样性方面,艺术家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造型,捕捉光投射到物质世界导致的情感反映。
修业年限: 四年。
开设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实验艺术专业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本文标题:实验艺术专业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41754.html
上一篇:“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下一篇:高考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