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一苏大是在哪里召开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一苏大是在哪里召开的
在叶坪的谢氏宗祠内隆重召开了“一樱迹明苏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各个方面的代表共610人。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州迟在这里隆重召开。来自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 中央苏区 等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在*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历史意义
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15个房间,作为各个部的办公室,这个大厅,就成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
在这里,中华 苏维埃* 首次以国家政权的姿态诞生于世,与当时的“ 国民* ”对立并存,“成为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成为中国工农民脊告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和奠定的先声,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就在这些简陋的办公室里,当时的苏区干部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二苏大会旧址位置在哪里
二苏大会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1933年4月,临时中央*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后,为召开“二苏大会”,决定在沙洲坝老茶亭村的树林中,建造一栋规模大,造型美,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大礼堂。
大礼堂由“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钱壮飞担任图纸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组织实施,并在江西和福建各选调了200多名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担任大礼堂的具体施工任烂空务。大礼堂由8月1日动工兴建,中央*主席*经常到工地慰问工人,工人们都说:“这是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之处,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按时间、保质量把大礼堂建好。”果然只用了4个月时间,一座宏伟的建筑拨地而起,整个外形也非常别致,从空中往下看,就象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当时整个建筑用了48根木柱,这些木柱都是原有的大权,为防止被敌人空军发现,树顶上的枝卡都还保留着,是很有创意的。这个大礼堂楼上楼下可容2000余人,有三个特点:一是门多,便于疏散,在这四周共有17道门;二是视线谈雹好,无论坐在大厅内的哪个位置,都可以看见主席台;三是回音效果佳,不用麦克风,可以清晰听到台上的讲话,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另外,在礼堂的北侧10米处,还修筑了一个回字形空洞,可容上千人。在大礼堂的门首上方还嵌着黄亚光书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大礼堂”17个楷书大家和他设计的地球仪图案。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礼堂内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693人,候补代表83人,旁听代表1500人左右,每个代表都领到两本油印小册子,那就是毛主席写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在会上,*致了开幕词,并作了中央*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大会讨论和通过了“宪法大纳”、“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决议案以及关于国徽、国旗、军旗的决定,选举*、项英、张闻天等17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36人。2月1日“二苏大会”胜利闭幕。
2月3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礼堂召开,会上选举*为中央很高行委员会主席,选举张闻天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在原有九部一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民经济和粮食人民委员部。
此外,大礼堂内还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如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红军家属代表大会等。
红军主力长征后,“围剿”中苏区的-东路军第10师、第36师占据瑞金,并把大礼堂拆毁。大礼堂于1956年重新修建,室内陈列的是“二苏大会”历史场面复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饥侍瞎保护单位。
一苏大召开后,当时把瑞金改名成什么
瑞京。
1931年11月7日,“一苏大会”在这里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诞生,并改御州瑞金为“瑞京”。
如今当地*为了打造好红色旅游,宣传好红色历史,在城区红都大道、金都大道等最主要的镇此蔽几条街道的每根街灯杆上都挂上了“瑞京”字样的灯箱。
不论在阳光明媚的白天,还是在皓月当空的夜晚都格外引人注目。
扩展资料
2020年1月6日,江西省首家大型实战实景演艺项目——“浴血瑞京”景区隆重开业。瑞金市委书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许锐,瑞金盛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加盛出席开业仪式并致辞;赣州市文广新旅局、旅*司、自然资源局、市委党校、瑞金干部学院等赣州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
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始发祥地,是党和国家初心使命的重要起源地。
近年来,瑞京市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引爆点,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加快文旅融合、完善功能配套、加大宣传营销,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凤凰网-瑞金“浴血瑞京”景区开业
参考资料来源: 中红网(由文化和扒指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特稿:瑞金曾称“瑞京”之由来考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
二十世纪末,世界政治版图出现剧烈波动,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频频变色使苏联东欧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苏联在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后,又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个月”,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终以宪法的形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同时,叶利钦宣布苏共组织为非法,查封苏共大楼,并禁止苏共一切活动。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发生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葬送了苏联?究竟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使苏联解体?苏联国民积累了70年的财富,工农业总产值高达三万亿美元(1980)年的超级大国,为什么顷刻见灰飞烟灭?
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庞大的资产倒地到哪儿去了?
在波兰取得重大成功的震荡疗法为什么备郑用在俄罗斯身上却造成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极端衰退?
第一节苏联经济的遗留问题
众所周知,苏联第一位改革家是列宁。
在反协约国武装干涉中的战时共产主义尽管显现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却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于是于1921年发生农民风暴。
列宁紧急下令调控国家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接下来是斯大林的舞台。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本来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是复杂的国际形势迫使斯大林被迫放弃新经济政策:“当我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果断地选择放弃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根据来源就是风雨飘摇的中国:“中国没有重工业,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他。”
中国的遭遇使得斯大林认识到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重要性,因此苏联把重工业和军工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不过在当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苏联毕竟面临着周围资本主义国家的团团包围,旁边还有一个不安分的德国。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看起来太过于完美了,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全部超过20%(第三个五年计划因战争而中断,西方苏联的损失为年均3.7%,总计约20%,苏联实际年均损失应该在7%~10%左右,总计损失约40%的经济),苏联成为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雹碰,社会主义在初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产力,当然,这是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度高涨所带来的经济空前增长。
其实计划经济在那个时代最突出的贡献出来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外还有在抵御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对封闭的市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市场)避免了国际银行家一次规模空前的“剪羊毛”行动,在这场全球大衰退中,美国损失最严重,接近3000亿美元的资产流入了国际银行家们的腰包。
但是与此同时,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之下,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苏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重工业体制,而且由于资本是靠自己人民的节约累积起来的,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外国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很快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只不过斯大林没有利用到这一有利的时机大量吸引外资,或者说是以*名义出面低价吸纳美国以及西欧的优质资产,但是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工业能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侵占了除英吉利之外的西欧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能力加起来仍然不够苏联的一半,苏联庞大的生产能力为他在战争中提供了足够的坦克、飞机和火炮,是苏联制胜的利剑。
在战争过后,斯大林更加坚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走仿肆颂向共产主义的正确的、便捷的途径的片面认识。
但是斯大林很清楚,他必须对苏联采取某种改革,这种改革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改革,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改革苏联官僚主义,但是这种改革以失败告终了。
接下来是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之前还有一段插曲,苏维埃主席马列林科试图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推到改革,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赫鲁晓夫很快就制止了这次反扑,牢牢地控制住了政权。
但是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从头到尾地批判了个遍,但是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国家依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斯大林——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让人赶下来的*,换句话说,赫鲁晓夫被迫“自愿下台”,然后是带领苏联走向“极盛”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期间,重要苏联部长主席柯西金以及谢列平等一系列有才干的人,推到苏联的新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驾马车”。改革起初异常成功,苏联经济有了很大的起色,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美苏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年均)比较(%)
苏联 美国
1929-1932 16.2 22 -10.7% -8.2%
1933-1937 16.2 24 ? -2.1%
1938-1940 10.0 19 ? 0.8
1941-1945 -3.7 -10 ? 4.2
1946-1950 14.6 21.2 ? 4.5
1951-1960 10.2 13 3.3 2.7
1961-1970 7.1 14.1 3.9 1.1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初期苏联经济是很不错的。然而,一切都在“布拉格之春”中毁灭了。当苏联领导人们意识到如果各个加盟国或者盟国单独搞出一套经济制度,会危机到苏联的利益,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将处于劣势时,苏联开始强硬起来,自身的改革与布拉格之春一起毁灭掉了。
安德洛波夫确实是一个实干家,他明白苏联存在着势力多么庞大的官僚,他决心花大功夫整顿苏联的贪官,在执政的2年时间内安德洛波夫居然挑出了上千名贪官,他们侵蚀了苏联人民的财富,使得底下的农民一直怨声载道。然而安德洛波夫无能为力,因为他的健康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他只在*的宝座上呆了不到两年,就让给了契尔年科,契尔年科的身体状况比安德洛波夫好不到哪儿去,可以说他执政期间基本上什么事情也没做,也没有政绩,很快病死了。
接下来是戈尔巴乔夫。苏联的青年们把契尔年科的死和戈尔巴乔夫上台合在一起喊“乌拉”,足以表明契尔年科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有多轻。
苏联 美国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面临的巨大问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减速,同时,欧美国家的“黄金期”也开始了,美国在多条战线上对戈尔巴乔夫组织了反攻。现在,摆在戈尔巴乔夫案头上的问题有:
1、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也即是怎样处理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防止分裂主义分子、极端*主义分子阴谋分裂国家的计划得逞;
2、 怎样缓和和其他国家(如中国、阿尔巴尼亚)的矛盾;
3、 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代替原有的斯大林——苏联经济模式;
4、 如何对付那些势力庞大的官僚。
第二节苏联经济改革——导火索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无疑是失败的,但这仅仅是根据社会实践得出的结论,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什么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呢?
让我们来听听俄罗斯*官员和政治精英近来对苏联解体原因发表的某些评论:社会改革应是渐进的;苏联最终解体,不是意识形态的失败,也不是一党制的失败,而是领导层政策的失败;苏共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脱离群众,只搞自我摧毁,不求自我完善;戈尔巴乔夫不懂苏共对苏联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作用,推行错误改革路线,削弱党的领导,从而引发了亡国的灾难。
众所周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美苏对抗政策和大量增加军费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或许谁也没有想到,高福利政策恰恰是拖垮苏联经济的重要因素。
我们来看看1980年美苏经济对比:
人口:苏联26450万人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以上选项,苏联超过美国的用红色标注,且带有黄色背景,落后美国的用蓝色标出,不足美国一半的添加了蓝色背景)
尽管当时苏联的各项指标平均来说占据美国的三分之二强,但是,由于人口比美国多,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总值却大大低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实行高福利,而且高福利的增长速度甚至高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苏联经济崩溃的又一重要因素:
“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格局每年军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4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仍然是优先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外延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变本加厉地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放至扩建军备中去。据报道,苏联大约40%的资源用于军工生产。军工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左右。苏联机械*业产品的近半数,在直接或间接用于军需生产。又据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上披露,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其国家预算的1/4,约1150亿卢布。据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披露:1989年,苏联的军费开支为1192亿美元。因此,进入90年代,苏联的经济再也无法维持,而彻底地崩溃了。一个长期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的苏联,虽然使美国从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但同时,把它自己也拖垮了。
高福利令经济衰败雪上加霜低效率的工业基础拖垮苏联。
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佳是人所共知的,不少学者往往只强调苏联计划经济体系的僵化、过度发展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联的全面福利制度和高福利、高消费水平也是苏联经济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联就不断提高国家福利的水平;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只有“花钱*稳定”。因此,到了70年代末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储蓄也不断增加,那时苏联人的购*力就几乎相当于今天中国人的购*力。
但是,这种高福利虽然是老百姓的福音,却是苏联经济的噩耗。因为,苏联低效率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只能应付低收入、低消费,无力长期支撑这种高福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虽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却并不会相应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只不过促使更多的人转移到轻松干净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白领岗位上大量冗员、工作纪律松懈,而蓝领岗位却严重缺员。所以,高福利时代越长,对苏联经济实力的消耗也越厉害。因此,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已经债台高筑,再也供不起这样的高福利了。于是,商品短缺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停滞,经济情况明显恶化。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只是因为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连续实行了20年的高福利,才使经济陷入绝境的。在这种政策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福利,是力不能及的。或早或晚,国力‘透支’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现在,苏联再也没有能力实行高福利政策了,但是人民的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蔓延。
戈尔巴乔夫最重大的错误就在于改革过于激进,在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匆忙打破了旧秩序,导致社会出现混乱。正是在这个时候,苏联的黑市出现了,他们高价倒*粮食、工业品,使得*的调控日益艰难。
更重要的在于戈尔巴乔夫把开放的门槛打得太大了,很快,外国许多“非法”的电台闯进了苏联,并大肆宣扬美国的*,美国经济的发达,于是,在苏联人羡慕美国人富裕生活的同时,出现了对苏联*的失望。
是*对人民的投入不过多吗?是的,有这个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投资下去的资金全部被层层克扣,到最基层,恐怕就已经没有多少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一直赶不上从前,但是为什么俄罗斯人民却仍然不支持俄国*呢?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对*彻底失望了,而这失望的原因正式因为“资金上流”,当然,这只是好听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就是*。
就在这时,一场最重大的针对苏联风波开始了。
第三节金融战争:目标苏联!
保罗·沃尔克在1978年11月9日提出了“世界经济‘有控制解体’”论。
问题是,解谁的体?如何解体?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严重负债的第三世界国家,其次是苏联与东欧。
在美元和英镑彻底摆脱“金本位”的束缚后,资本家们就可以放心的使用“通货膨胀”这部高效能的“绞肉机”了。
在美元和英镑的利率猛涨过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巨额债务在如此惊人的“高利贷”的压榨之下,已经使他们注定成为资本家绞肉机里的肉了。
当然,首先的目标并不是苏联东欧,而是日本。
日本在二战过后凭借着强大的外国资金和自身的软实力迅速崛起,日本经济的蓬勃上升使得日本国民的信心空前高涨,当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半时,日本人沸腾了。但是资本家们胆怯了,如果日本再继续发展下去,日元势必会冲击美元,造成他们利益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于是他们对东京股市投出了“股指认沽期货”这枚金融核弹,日本损失惨重,横尸遍野,一个月内,自杀、跳楼的人不下数千之众。
轮到了苏联。
金融寡头索罗斯与美联储前任主席保罗·沃尔克、花旗银行副总裁安诺·鲁丁、哈佛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一同炮制了让东欧和苏联一击毙命的“震荡疗法”。索罗斯自己是这样总结这一疗法的:
我考虑到必须展现出政治体制变化会导致经济改善。波兰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地方。我准备了一系列广泛的经济改革措施,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看紧货币、调整结构和债务重组。我认为三个目标同时完成要好于单独实施。我主张一种宏观经济的债务与股份置换。
调整产业结构相当于对宏观经济秩序进行全面手术,同时却偏偏要紧缩货币供应,等于动大手术却拒绝给病人输血,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经济彻底解体,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工业企业成片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加剧。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混乱,苏联的经济很大程度上确实“休克”了。
改革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资本家的势力大幅增强,已经达到了足以和*分庭抗礼的地步;由于生活水平的下降,*政权越来越不得人心;*盛行、黑市比比皆是;资本和财富全部转移到了贪官和资本家的手里,*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
让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苏联27.5万亿美元消失的真相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里欧.万塔(Leo Wanta)这个名字,请不要感到惭愧,因为应该感到惭愧是哪些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它早已在从新加坡到巴黎的国际金融和外交圈子里闹得沸沸洋洋,但西方主流媒体们却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默。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金融事件,如果问题失控,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将面临信用崩溃!
这也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金额,它涉及高达27.5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归属,如果记入利息和投资回报,总金额将高达7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0倍!
这将是一个波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银行的惊天大案。
2006年5、6月份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笔4.5万亿美元的巨款从瑞士秘密汇到了美国,用以“私”了这一案件。如此巨大的资金转移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美元流动性短缺危机,由此直接导致了2006年5、6月份横扫世界的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包括黄金和白银)的暴跌。
究竟谁是万塔?他又是如何拥有27.5万亿美元的财富的?不是说世界首富身家才500多亿美元吗?怎么可能有人拥有比比尔. 盖茨还要多500多倍的财富呢?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万塔的真实身份是当年里根总统最信任的金融战争专家,曾是美国财政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高级官员。80年代,万塔直接受命于里根总统从事旨在颠覆苏联卢布的秘密金融战争。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成立了“新共和金融集团”(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公司运作资本仅1万7000美元,但是很快在美国秘密的海外账户资本注入后,万塔的生意越玩越大。到1990年10月,万塔以高于黑市一倍的比价(28卢布比1美元)完成了一笔以50亿美元*进1400亿卢布的利润极高的交易,这要感谢他在苏联内部的同谋们。在1991年1月和2月,万塔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上大肆做空黄金高达2000吨。早已疲弱不堪的苏联经济,全靠着黄金出口这点养命钱,金价的暴跌在苏联的棺材盖上打进了最后一根钉子。
万塔的秘密行动被称为“伟大的卢布骗局”(Great Ruble Scam)。
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万塔和其他美国金融战争的高级专家们与前苏联内部的腐败势力里应外合,大肆洗劫了前苏联的国家财富。情况一度荒唐到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撒克斯(Jeffrey Sachs)直接帮叶立钦修改总统令,美国律师乔纳森.海(Jonathan Hay)亲笔制定了无数俄罗斯法律条文和政$府规定,美国财政部的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给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的信中甚至详细指导如何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俄罗斯经济的病情在“美国大夫”的“悉心关照”之下,下场可想而知。
1991年的冬天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异常严酷的,俄罗斯经济体业已严重失血的身躯,在国际金融家开动的超级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碾过之后,大批前苏联的社会主流人士的毕生积蓄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大学教授,医生,军官,工程师,纷纷走上严寒的街头,去兜售各种价格低廉的小商品,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不得不乞讨。戈尔巴乔夫参加1991年11月马德里的西亚和平讨论会时,甚至不得不偷偷提前离开会议,因为他的俄罗斯代表团付不起宾馆住宿费。
苏联人民积累了70年的国家巨额财富到哪里去了?真像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苏联经济早已“资不抵债”?人民的财富真会“蒸发” 得无影无踪吗?
其实在超级通货膨胀中,财富并不曾蒸发,财富只是发生了转移。万塔的27.5万亿美元就是前苏联人民“蒸发”的财富的下落之一。
与历史上贫穷弱小的国家无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前苏联拥有着强大到让美国无法安睡的军事力量,在军事实力仍然相当强大的状态下,整个国家遭到外部势力疯狂与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同时,一些反动广播和报纸大肆宣传**专制、腐败,没有“自由和*”,号召苏联人民“夺回属于自己的自由和*”,苏联的社会空前混乱。
此时,在1923年德国出现的超级通货膨胀在苏联重新出现,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人民购*能力大幅下降。
同时,最致命的金融打击开始。
先是资本家狂抛黄金,使得以黄金出口以争取外汇的苏联财政陷入危机;然后是石油价格的回落,使得苏联本来就脆弱的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再加上农业年连的歉收,层层的*,黑市的盛行,加上军费的巨大开支使得苏联的财政彻底*。
此时,戈尔巴乔夫又一个重大错误彻底葬送了苏联。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自掘坟墓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关键时刻,再次犯下大错,试图用政治改革推进经济改革。
再次的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得戈尔巴乔夫自己被后路堵死,紧接着,叶利钦等人开始向戈尔巴乔夫进攻。
戈尔巴乔夫于是开始了“最激进的改革”,正当人们仔细阅读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章程时,却突然地发现:居然和西欧与美国流行了几百年的议会制度如出一辙。
很快,全苏大选开始。
令人吃惊的是,苏联*的一些重要州领导,例如莫斯科州、列宁格勒州等地的领导纷纷被激进派窃取,苏共在政治上陷于不利,尽管戈尔巴乔夫仍然当选苏联总统,但是权势已经大不如前了。
正是这样,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自掘坟墓的重要一步——实现权利中心的转移。
在叶利钦、外部资本主义势力的怂恿下,戈尔巴乔夫做出决策,改变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正式将权利中心移交最高苏维埃。
这样就使得*势力进一步削弱,戈尔巴乔夫想也不会想到,此时的最高苏维埃是叶利钦的天下。
戈尔巴乔夫开放过头了,由于“政治*”,大批苏联前期的资料被解密,许多不利于苏共的资料广为流传,包括卡庭森林事件,导致人民对苏共的不信任加剧,苏共在随后的选举中越来与不利。
叶利钦一步步地走向权利的中心。
此时,苏联*“传统派”的精英们终于看出了叶利钦的意图,于是他们立即行动,准备做最后的努力——挽救苏联。
1991年8月18日,政变正式开始,这就是著名的“八·一九”事件。
但是,由于“全盘否定斯大林”、苏共的*、改革的失败以及西方电台利用苏联新闻真空而宣传的反动新闻使得民心向背,“人民的政党”居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真是天大的笑话。
随着“八·一九”政变的失败,苏联解体已成定局。
但是话也不能说死,苏联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人大。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自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过后就将权利移交了最高苏维埃,现在苏联危机,绝大部分苏联人大代表支持苏共,苏联人大主席建议戈尔巴乔夫召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特别人民代表大会”,夺回被最高苏维埃(叶利钦)抢去的权利,完成“八一九”政变未完成的任务。
然而,戈尔巴乔夫最终也没有下达这个命令。
12月26日,一个萧瑟冬日,戈尔巴乔夫对全体苏联人民宣布苏联已经不复存在,并建议苏共自行解散,苏联彻底*,苏联经济遭到外国资本家强大资金的洗劫。
先是由于超级通货膨胀,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大规模饥荒开始出现,人民被迫贱*家产,国外势力趁机廉价*这些优质资产,然后转移到西欧和美国,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打劫。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苏大是在哪里召开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本文标题:一苏大是在哪里召开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63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