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介绍 > 校区地址

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小说《吾血吾土》(范稳)3000字读后感

书中提出的许多沉重的命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可在读者的心中滚沸如水。
首先,是关于内战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赵广陵的话:我们是一群被驯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没有光荣,只有耻辱。历史上,兄弟阋墙握团高、手足相残的情形并不少见。据梁启超记述李鸿章见俾斯麦的场景,两人论及军事,李鸿章欣然讲起如何剿灭太平段尺军和捻匪,卑斯麦通过翻译说:“吾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保一定,欧人所不称之。”如果说打日本是天经地义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那么,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论,可以随领袖的意愿,各人不可调和的立场都有天字第一号正当的理由,战争被宣扬的正义外衣和其对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后,在《吾血吾土》中,脱离开以往有关内战的狗血剧情,脱离出政治正确的导向,读到了真诚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识分子对中华血脉的影响力,这是《吾血吾土》创作中极其优秀的部分。民国时期,那是个大师璀璨知识辉煌主义纷争的时代。正是有了这些思想高贵纯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导师们,才有那么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剑胆琴心,历尽艰险终不悔,才有像范稳这样富有良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努力回原历史真相。正是有这样一个知识灿烂的时期,中华文脉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后,又开始复苏。
第三,是日本对中国人民这场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战争的真实态度,这部分最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包括学习。这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不同的民族品格,注定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的一方,却有着比他们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难和伤痛。作为武士道精神的后人,有着决绝和冷酷,日本人并没有像德国人一样,记得多少给别人造成的苦难,相反,他们牢记着自己的失败和伤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多得多。这场战争,不是少数军国主义的战争,而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书中写了一个日本老兵秋吉夫三,这个因中国军人的humanitariani*(人道主义)而幸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着一个日本军人的斗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却没有对中国人的感激和负罪。书中饶有趣味的还有日本慰安妇的描述,在我们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妇是世上最悲惨最受摧残最有资格谴责战争的一群女人,可她们其实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洗礼的拥护者,为这场战争推波助澜。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强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们在战后的经济能够迅速复苏,挤入世界强林之列。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要想他们服老,唯有把他们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们民族血脉中惯有感恩、善良和宽容。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这话,并不耸人听闻。所以,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读读《吾血吾土》,明白,为什么要*日货,为什么要奋发图强。
第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迄今,这个概念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挺陌生。书中写到,中国人并不把战友的遗骸当回事。当美国牧师和仪仗队为一名士兵举行海葬仪式时,中国士兵呆呆地观望着,第一次感受到有人会这样尊重一个普通士兵的遗体。当日本人把每个土兵的名字刻在缅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们的勇士们几十年来,只能是在某块碑文上含混地写上从某个时间到某个时间或某场战役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名字不详,年龄不详,籍贯不详,能够留下名字记录档案的军官和士兵是何其幸运啊,而这些历史痕迹,又在文革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如果仅从死亡人数来衡量历史的承重,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的国家一样多呢?但你若问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来。一个连数字都没有的群体,连名字都没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当中国的购物旅游团满世界飞时,皮夹里的现金
和银行卡让他们理直气壮时,是不是仍然是对个体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种解读?
看完《吾血吾土》之后,我特意查阅了些抗战资料,更加触目惊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缅战场为背景铺开的,抗战资料中赫然记载:三湘四水或岁烽水地,一条惨烈战线,曾贯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后延至滇缅。那么说,滇缅战场其实是抗战的尾声,在范稳的笔下尚且如此恢宏惨烈,而我的家乡湖南,又经过怎样的血火洗礼?

范稳说,全世界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只有这一群,最不一样。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经受那么多审判和磨难,他们是历史的英雄,却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没有名字和容颜,甚至连数字都不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顽强和纯粹。

泰戈尔曾有诗云:“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做火把点燃”。书中的赵广陵、刘苍壁、廖志弘等,书外的傅心德、吴鲁、李昌枢等,还有很多已故和幸存下来的英雄们,包括我那多灾多难的外公,和赵广陵命运相仿,*少将军官,饱读诗书,精通医理,子女全务农,无一人有他的学识。就是他们,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照亮着我们子孙后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沧浪客

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血,总是热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却、凝固,变成坚硬的刺向侵略者的*投枪。
我们不宣扬仇恨,但绝不能忘却历史。
范稳比我大3岁,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们对抗战的印象,是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纪稍长,能自己阅读了,读到《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和《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才发现那场战争其实“不那么好玩”;而到2009年初,读完邓贤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的《大国之魂》,就感到触目惊心;随后通过电影电视,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和《壮士出川》等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并开始对所有描写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的文艺作品有所反思。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往往只限于文人酒桌上的捕风捉影或者“壮怀激烈”。幸而,“这种遗憾在这个凉爽的秋季,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因为有了范稳的《吾血吾土》,终于消失,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文艺评论加疏延祥如是说。
在2014年9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漫长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诚哉斯言。
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复述这个几十万字的故事,既是困难的,也没必要。且听范稳如是说——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你怎么会突然潜心创作出《吾血吾土》这部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
范稳:先说两个小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随几个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参加一次笔会。到了保山,当地人向我们讲述当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个北京来的作家朋友大为惊讶:日本人怎么也到了你们云南?一直以为云南是大后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枢,曾经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等许多重要战事,被人们称为“滇军活化石,”但他的事迹在2012年被省内一家媒体报道后,一个退休的历史教师找到他说,没想到你们也打过日本人。
我感到震惊的是:一段宏阔壮丽的御敌救亡的历史,怎么就不被人们知道呢?一批为国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怎么连作家和历史老师这样职业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实,到过滇西的人们都会被当年的抗日战场和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奉献所感动,无论是腾冲的国殇墓园,还是松山战场。战争的遗迹历历在目,战争的记忆从没有被无情的时间所淹没。我记得自己最早接触了滇西抗战的历史,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去滇西出差时,看到了一套当地文史部门整理的关滇西抗战的文史资料,其实从那时起,我也才开始弥补自己在教科书中没有学到的历史。1999年我曾经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丛中,还看得到当年日军的堑壕和坍塌的地堡,当地的人们无数次向我讲述起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但那时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区一转悠和接下来“藏地三部曲”的写作就是整整十来年。不过滇西抗战史这个题材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它或许需要一个契机,一次对写作灵感的激发。
2011年的秋天,我应邀去腾冲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19具葬身缅甸的远征军士兵的遗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幸运地被挖掘出来,隆重迎接归国。称其为“幸运,”是因为二战时期为国捐躯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60多年过去了,这些为民族存亡而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抗日健儿,几近被遗忘,被漠视,被冷落。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后,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国人慢慢打开,就像在一间尘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书,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翻开一页页发黄易脆的纸片,一段段曾经被刻意隐匿的历史,一个个英气勃发的人物,慢慢向我们走来。
主办方邀请了一批还活着的抗战老兵,和我们一起迎接他们的战友的忠魂。当这些衣着朴素、微微颤颤的老兵在腾冲国殇墓园站成一个方阵时,当他们苍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战友的骨骸时,当零落飘零的英魂终于魂归故国、入土安葬时,我见证到了某种感天动地的震撼——眼泪从天而降,悲恸自心而起。刚才还晴空万里的世界,转眼泪飞化作倾盆雨,密集的雨丝伴着人们眼中的热泪洒落大地。这雨中的葬礼似乎在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战场,不要忘记那风雨如晦的世界里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不要忘记那些穿着草鞋就走向抗日战场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国宝熊猫一样珍贵的抗战老兵,他们被遗忘已经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里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亲,讷言、落寞、凄楚、孤单、清贫,只生活在自己的回忆中,眼前的繁华世界与他们无关。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书的话,那么,一个老兵呢?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踏勘旧战场和面对一个饱经沧桑的抗战老兵更能激发出丰沛的想象力和怀念英雄的崇敬情怀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时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作方向。并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么,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对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没有东西可写,就像没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样空虚。现在好了,一群打过仗的老兵,站在时光的尽头,频频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再现出来。

浪客:为创作《吾血吾土》你蛰伏四年,据说其间,你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还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听说你还采访过小说主人公赵广陵的原型之一、被称为“抗战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后人?
范稳:说到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我们总会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是一个怎样“凋零”的过程,可能没有哪个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现。我大约采访了20来个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个老兵的人生档案,涉及云南、四川、贵州三个省的抗战老兵。当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们时,我发现他们最小的已经88岁(腾冲老兵卢彩文),最高寿的115岁(龙陵老兵付心德)。面对他们,我只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岁以上,一些人已经耳背眼花,口齿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动不便,意识模糊。当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军人仪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们的目光,尚能洞穿历史的尘埃,看到往昔战场上战友的身姿,他们心中的战场,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尽,弹痕累累的胜利旗帜还在飘拂。不过,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仅仅一年的采访中,我就目睹了两个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枢和龙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访他们都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仙逝。李昌枢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乡的酒还没有喝完,还有这个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为家徒四壁的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就养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给去看望他的志愿者。似乎是,过去总是他受社会改造、受社会监督、向社会交代,虽然他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但这一点点来自人间真情的关爱,于他来说还不适应,还有些诚惶诚恐。他分给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养在书房里,在我写这部书时,我会时常想起这个参加过台儿庄血战、四次长沙保卫战等诸多大战役的老兵,尽管后来蹲了20多年的监狱,但依然儒雅温和、风轻云淡,在清贫孤寂的生活中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开朗,就像这盆素雅碧绿的文竹,平凡普通,小处见大节,静处涌绿波。可是当你听到这个96岁的老人还能清晰准确地复述当年在战场上励志杀敌的口号——“朝后死,遗臭万年!朝前死,为国争光!当兵的上了战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发东西下来,就大吃大喝。钱不够,就问家里要。”这时你会感到一个铁血男儿身上的热血,并不因为年龄的衰老而衰减半分。即便是百岁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时他已经意识模糊,丧失了话语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阳光好时才由他快60岁的小儿子背出来晒晒太阳,像一个苍老的老婴孩,挣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绚烂的阳光下沉默无言,兀自默数死神的脚步。这个从淞沪会战一直打到滇西战役的河南籍少校医务官,堪称一部抗战历史的“活字典”,当时被人们称为中国最高寿的抗战老兵。他见证的历史,我们绝对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足以让那些胡编抗战“狗血剧”的人汗颜。但是,那天的采访有一种令人感慨万千的失败。老人一言不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历史信息都来自老人的儿子转述——所幸父辈的光荣与苦难,会像血脉一样的传承下去。但最为神奇的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几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悯的目光望着我,含混不清地说:“我打过日本人!”
就这一句话,感天动地,洞穿历史。
书中的主要人物赵广陵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叫吴鲁的老兵。这个已经97岁高龄的老人现在蛰居在昆钢的一幢家属楼里。他当年是云大法律系大二的学生,临沧云县人。国民*军政部到学校招收青年学子从军,因为那是日军对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范,所以他就投笔从戎选择了“特科”——化学防毒专业,当时叫军政部“化学兵总队”,教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海归,”后来“化学兵总队”并入黄埔军校15期。吴鲁一毕业就分到第二战区,后来又回到家乡临沧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自动脱离了军职。那时他是一个很文艺的青年,喜欢文学和话剧演出,读了很多鲁迅、沈从文的书,思想也相当左倾,还差一点去了延安,因为他想去延安的鲁艺深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都憎恨社会腐败不公,向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纪50年代他在昆明靠*大饼办起了一个剧艺社,还将《阿Q正传》改编成歌剧在昆明演出。我采访他时他更多地跟我谈鲁迅和沈从文,这样的一个抗战老兵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至于专程去日本,是我在写完这部书的初稿之后,因为我在书里也描写了一个日军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作出一个作家的拷问:中日两国纠缠不清的历史症结究竟在哪里?日本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为什么就不认罪?中日两国老兵有什么样的不同人生命运?——从战场上的生死搏杀,到都成了老兵后的“宿命对决,”以及抵抗泛滥于世的“抗战狗血剧。”

浪客:在抗战爆发83周年之际,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据说除文联、作协和出版社的领导之外,你们还邀请了抗战老兵代表参与,能给我们谈谈当时的盛况吗?
范稳: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败走过野人山、后来又终生滞留在缅甸曼德勒的老兵张富鳞有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因此,“拒绝遗忘”是我想在这本书里传达的一个主旨。出版社方面选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来首发这部书,不是我的小说对中国人民抗战史的书写有多么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学之名,再次唤起国人对一段峥嵘岁月的重新记忆。也是希望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就像许多城市都要在这一天鸣放警笛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民族的耻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
当天邀请到北京抗战老兵卢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书发布会,也让我非常感动。老人当年正是西南联大历史系1944级的学生,毕业时他们那个年级的男生全部征召到军队充任翻译官或战斗人员。老人在发布会上向我们重温了当年充满了青春*的血与火的岁月,让与会者再次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有个记者下来对我说,听卢少枕老人回忆当年的征战经历,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实际上,每一个抗战老兵的人生命运史,都是我们民族的家国史。

浪客:你曾说:“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寻的是中国文化强大而不可征服的独特魅力,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范稳:目前,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挖掘、发现、梳理、研究以及艺术表现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态度去学习,我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就回避了历史的痛点;其次,就我目前所认识到的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不仅有武力的抗争,还有文化的坚守。当年日本军队在战场上并不把中国军队当实力相当的对手,但他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既心虚又暴戾。他们是翻手把老师打倒的学生,但又知道自己并没有老师深厚的学识和涵养。日本军人太知道军事征服中国易,文化征服中国难。他们在战争一开初就轰炸南开大学,洗劫北大、清华的图书馆、实验室,后来又轰炸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华罗庚这些国宝级的大师都差点死于日机的轰炸之下。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会专门对学府重地如此野蛮地痛下辣手,这种对文明、文化的摧残正是他们试图改变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蛮战争逻辑。“亡国亡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噩梦,也是每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心中的警钟。战争被打败了还可以再来,“种”被改变了,文化被灭绝了,那才是我们万劫不复的灾难。所幸的是我们的民族毁家纾难、抵御外侮的坚韧不屈和众志成城的传统美德,远不是日本帝国的战略指挥家们所能料到的。他们在中华文化面前,永远是学不到位的学生。

07好男儿十强的资料


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姓名:井柏然
生日:1989年4月19日
星座:白羊座
血型:AB型
体重:67公斤
身高:181.5cm
籍贯:辽宁沈阳
爱好:唱歌 跳舞
最喜欢的品牌:卡宾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蓝
性格谈桐基:单纯 阳光 内向
偶像:潘玮柏 王力宏 Rain
学校:沈阳外事服务学校
年级:高二
专业:艺术专业
主修:声乐
出生第28天,父母离异,是奶奶把他养大的
喜欢:身高超过1.70米,温柔的含谨女生
最满意的部位:鼻子
不喜欢吃:肉
恶习是....爱谁咬谁.....
喜欢的06年好男选手:张晓晨
喜欢的07年好男选手:小包子付辛博
初恋:初一(欢喜冤家)

扎西顿珠
性别:男 民族:藏族 年龄:20
出生年月日:1987年2月22日 身高:182CM 血型:B型 星座:双鱼座
才艺特长:唱歌 主持 表演 竹笛 竖笛 葫芦丝 巴乌 篮球 跆拳道
个人获奖情况:全国中小学生竖笛比赛独奏一等奖
第八届全国推新人大赛云南赛区十佳
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优秀歌手奖
昆明市中学生"独奏,独唱,独舞"比赛荣获独唱组一等奖
2004年"云大之春文艺汇演"荣获声乐类一等奖
连续五年获得云大附中艺术奖学金
连续五年荣获云大附中金秋声乐比赛"十佳歌星"
随云大附中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智取博士>>最佳才艺奖
2004年云大附中话剧表演赛中获优秀音乐*奖
表演经历:2004年中央电视台青少年春节晚会演唱歌曲.
2004 2005 2006 年三年参加云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
200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部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
2005年分别参加中央电视台三套"*广场",中央电视台十套"乡村大世界"演唱歌曲.
2006年分别参加了云南 四川 青海 西藏四家电视台举办的"藏历新年晚会"演唱歌曲.
2007年西藏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藏历双节春晚演唱歌曲等.

张殿菲
年龄24
身高:183
星座天蝎
职业空保空乘
特长唱歌
好男儿宣言:锻炼自我,完善自我
帅气的川航空保、空警,长得很像吴彦祖,连在好男儿组里“吴彦祖”也成了他的代号。有一副很man的中低音好嗓门——豪放派,在成都12进8的晋级赛中靠一曲《上海滩》掳获了评委的芳心。

李易峰
年龄19
身高180cm
星座金牛
职业学生
兴趣唱歌 篮球
好男儿宣言:相信自己,坚持信念!
李易峰在成都本地有超高人气,性格腼腆内向。外形清秀,歌风偶像派。在12进8的晋级赛中因喉咙严重发言而出待定状态。在10进6比赛中,以高短信票数复活,并以花样偶像形象和感动活力的歌风晋级6强。

乔任梁的档案资料

姓名:KIMI,PINK7乐队主唱
生日:10月15日
星座:天平
血型:B
身高:182
体重:69KG
会的语言:汉语,上海话,英语
喜欢的乐队:信乐团,GREEN DAY,SIMPLE PLAN,SUGERCULT
喜欢的颜色:喜欢黑白配
特长:最早以前是运动员,之后参加过比赛,作过鼓手,当过主持,拍过平面,走过SHOW
兴趣爱好:唱歌,睡觉,游戏
最难忘的事:2005年的5月21号,和LEEHOM同台表演~
最开心的时候:和兄弟朋友在一起
最大心愿:家人,兄弟,朋友,自己都身体安康一切OK,幸福美满
最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听了我们乐队的歌,你肯定会喜欢
口头禅:大灵不灵的!哈刚有撒刚头!

王睿
出生地:江苏徐州
生日: 7月19日
身高:186
血型:B
星座:巨蟹
嗜好:打篮球 唱歌
喜爱的运动:篮球
喜爱的音乐: 韩国舞曲
喜爱的食物:爸爸做的家常鸡
最讨厌的食物:海鲜
喜欢的演员:古天乐
喜爱的歌手:RAIN U-know
最喜欢什么颜色:鲜艳的亮色
最擅长的事:安慰朋友
最喜欢的动物:狗狗
最喜欢的花卉:熏衣草
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夏天
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疯狂搞笑型
最喜欢哪种女孩:李孝利
有养宠物吗:现在暂时没有,等养自己充裕了再去养吧~

最近在听的音乐:韩国舞曲,韩国情歌
最近在吃的东西:烧烤
最近在看的报刊:娱乐无限
最近常去的地方:排练厅 录音棚
最近想做的事情:发自轮饥己的歌 拍戏
对朋友最想说的话 :你们不在我的嘴上!是在心里~
对自己最想说的话:实现大家的梦想就是最大的梦想!~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跳舞
你最遗憾的一件事情:没去过韩国旅游
你最不能忍受另一半的性格特征是:不专一
你将来最想定居在哪里:家人朋友都在的地方

你觉得自己最最最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谦逊,礼貌,拥有一颗平常心
近一年,最丢人的事情:天天在外面奔波导致大学期末考试3门不及格
今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更多的朋友喜欢我的歌
迄今为止最难忘的一件事;中国电信我要V声速魅力之星大赛得全国总冠军时几十年没哭过的爸爸激动流泪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看到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喜欢我的朋友幸福
相信世上有神吗:相信
觉得自己死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天堂
人生有什么座右铭:DO JUST WHAT YOU WANT
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技:记东西神速 模仿能力强
不开心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去发泄:打篮球 唱K
试简单形容一下自己的性格:开朗,谦逊,好胜,自信
二选一,要智慧还是美貌:美貌是先天就有的不想要也扔不掉,智慧是后天磨练和培养的,所以美貌不要也不行,智慧是非要不可的
觉得自己像什么动物:狗狗

最希望学哪一国的语言:能把中国话讲好就不错了
外出时有什么装备是不可不带的:V声速带回来的幸运星
最喜欢的服饰品牌是:D&G
去唱K的时候,哪一首歌是必唱的:我恨我痴心
觉得一首好歌最重要是什么元素:和谐
最近*的音乐专辑是:东方神起,IT`S RAINING
近来最喜欢哪首歌:SG WANNA BE《我的人》
有特别喜欢哪一家食店吗:姥姥家楼下的混沌店
如果有下世,希望是什么国籍血统的人:下下世,下下下世……永远做中国人

姓名:张超
年龄:19
出生日期:3月2号
身高:188
民族:汉
星座:双鱼
学历:高三在读
最喜欢吃的东西:泰国菜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红
最喜欢的季节:冬天
最喜欢的城市:北京
最喜欢的动物:狗
最喜欢的运动:足球、篮球、桌球
最喜欢的歌手:mason Bonjovi axl rose
最喜欢的歌曲:sweet dream 〈mason〉
最喜欢的电影:阿甘正传
最喜欢的演员:Peter
最大的优点、缺点:没有太大的优点也没有太大的缺点
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睡觉前一定要做的事情:发呆
睡觉时的穿着:短裤
背包里必定会带的东西:手表
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睡觉
做过的梦里印象最深的是:被猪追
如果变成女人,最想做的事:再变回男人!!!!
如果有魔法最想做的事情:飞~
十年后想做什么:好男人,呵呵~~~~~
想对超人们说的话:没有你们的呐喊,就没有我的光彩
名字的由来:我是88年生的,在我上面还有一个亲姐姐,小时侯我还以为自己是超人的化身

07好男十强详细资料(柏栩栩可不要)


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姓名:井柏然
生日:1989年4月19日
星座:白羊座
血型:AB型
体重:67公斤
身高:181.5cm
籍贯:辽宁沈阳
爱好:唱歌 跳舞
最喜欢的品牌:卡宾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蓝
性格:单纯 阳光 内向
偶像:潘玮柏 王力宏 Rain
学校:沈阳外事服务学校
年级:高二
专业:艺术专业
主修:声乐
出生第28天,父母离异,是奶奶把他养大的
喜欢:身高超过1.70米,温柔的女生
最满意的部位:鼻子
不喜欢吃:肉
恶习是....爱谁咬谁.....
喜欢的06年好男选手:张晓晨
喜欢的07年好男选手:小包子付辛博
初恋:初一(欢喜冤家)

扎西顿珠
性别:男 民族:藏族 年龄:20
出生年月日:1987年2月22日 身高:182CM 血型:B型 星座:双鱼座
才艺特长:唱歌 主持 表演 竹笛 竖笛 葫芦丝 巴乌 篮球 跆拳道
个人获奖情况:全国中小学生竖笛比赛独奏一等奖
第八届全国推新人大赛云南赛区十佳
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优秀歌手奖
昆明市中学生"独奏,独唱,独舞"比赛荣获独唱组一等奖
2004年"云大之春文艺汇演"荣获声乐类一等奖
连续五年获得云大附中艺术奖学金
连续五年荣获云大附中金秋声乐比赛"十佳歌星"
随云大附中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智取博士>>最佳才艺奖
2004年云大附中话剧表演赛中获优秀音乐*奖
表演经历:2004年中央电视台青少年春节晚会演唱歌曲.
2004 2005 2006 年三年参加云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
200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部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
2005年分别参加中央电视台三套"*广场",中央电视台十套"乡村大世界"演唱歌曲.
2006年分别参加了云南 四川 青海 西藏四家电视台举办的"藏历新年晚会"演唱歌曲.
2007年西藏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藏历双节春晚演唱歌曲等.

张殿菲
年龄24
身高:183
星座天蝎
职业空保空乘
特长唱歌
好男儿宣言:锻炼自我,完善自我
帅气的川航空保、空警,长得很像吴彦祖,连在好男儿组里“吴彦祖”也成了他的代号。有一副很man的中低音好嗓门——豪放派,在成都12进8的晋级赛中靠一曲《上海滩》掳获了评委的芳心。

李易峰
年龄19
身高180cm
星座金牛
职业学生
兴趣唱歌 篮球
好男儿宣言:相信自己,坚持信念!
李易峰在成都本地有超高人气,性格腼腆内向。外形清秀,歌风偶像派。在12进8的晋级赛中因喉咙严重发言而出待定状态。在10进6比赛中,以高短信票数复活,并以花样偶像形象和感动活力的歌风晋级6强。

乔任梁的档案资料

姓名:KIMI,PINK7乐队主唱
生日:10月15日
星座:天平
血型:B
身高:182
体重:69KG
会的语言:汉语,上海话,英语
喜欢的乐队:信乐团,GREEN DAY,SIMPLE PLAN,SUGERCULT
喜欢的颜色:喜欢黑白配
特长:最早以前是运动员,之后参加过比赛,作过鼓手,当过主持,拍过平面,走过SHOW
兴趣爱好:唱歌,睡觉,游戏
最难忘的事:2005年的5月21号,和LEEHOM同台表演~
最开心的时候:和兄弟朋友在一起
最大心愿:家人,兄弟,朋友,自己都身体安康一切OK,幸福美满
最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听了我们乐队的歌,你肯定会喜欢
口头禅:大灵不灵的!哈刚有撒刚头!

王睿
出生地:江苏徐州
生日: 7月19日
身高:186
血型:B
星座:巨蟹
嗜烂余历好:打篮球 唱歌
喜爱的运动:篮球
喜爱的音乐: 韩国舞曲
喜爱的食物:爸爸做的家常鸡
最讨厌的食物:海鲜
喜欢的演员:古天乐
喜爱的歌手:RAIN U-know
最喜欢什么颜色:鲜艳的亮色
最擅长的事:安慰朋友
最喜欢的动物:狗狗
最喜欢的花卉:熏衣草
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夏天
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疯狂搞笑型
最喜欢哪种女孩:李孝利
有养宠物吗:现在暂时没有,等养自己充裕了再去养吧~

最近在听的音乐:韩国舞曲,韩国情歌
最近在吃的东西:烧烤
最近在看的报刊:娱乐无限
最近常去的地方:排练厅 录音棚
最近想做的事情:发自己的歌 拍戏
对朋友最饥搜想说的话 :你们不在我的嘴上!是在心里~
对自己最想说的话:实现大家的梦想就是最大的梦想!~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跳舞
你最遗憾的一件毁码事情:没去过韩国旅游
你最不能忍受另一半的性格特征是:不专一
你将来最想定居在哪里:家人朋友都在的地方

你觉得自己最最最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谦逊,礼貌,拥有一颗平常心
近一年,最丢人的事情:天天在外面奔波导致大学期末考试3门不及格
今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更多的朋友喜欢我的歌
迄今为止最难忘的一件事;中国电信我要V声速魅力之星大赛得全国总冠军时几十年没哭过的爸爸激动流泪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看到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喜欢我的朋友幸福
相信世上有神吗:相信
觉得自己死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天堂
人生有什么座右铭:DO JUST WHAT YOU WANT
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技:记东西神速 模仿能力强
不开心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去发泄:打篮球 唱K
试简单形容一下自己的性格:开朗,谦逊,好胜,自信
二选一,要智慧还是美貌:美貌是先天就有的不想要也扔不掉,智慧是后天磨练和培养的,所以美貌不要也不行,智慧是非要不可的
觉得自己像什么动物:狗狗

最希望学哪一国的语言:能把中国话讲好就不错了
外出时有什么装备是不可不带的:V声速带回来的幸运星
最喜欢的服饰品牌是:D&G
去唱K的时候,哪一首歌是必唱的:我恨我痴心
觉得一首好歌最重要是什么元素:和谐
最近*的音乐专辑是:东方神起,IT`S RAINING
近来最喜欢哪首歌:SG WANNA BE《我的人》
有特别喜欢哪一家食店吗:姥姥家楼下的混沌店
如果有下世,希望是什么国籍血统的人:下下世,下下下世……永远做中国人

姓名:张超
年龄:19
出生日期:3月2号
身高:188
民族:汉
星座:双鱼
学历:高三在读
最喜欢吃的东西:泰国菜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红
最喜欢的季节:冬天
最喜欢的城市:北京
最喜欢的动物:狗
最喜欢的运动:足球、篮球、桌球
最喜欢的歌手:mason Bonjovi axl rose
最喜欢的歌曲:sweet dream 〈mason〉
最喜欢的电影:阿甘正传
最喜欢的演员:Peter
最大的优点、缺点:没有太大的优点也没有太大的缺点
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睡觉前一定要做的事情:发呆
睡觉时的穿着:短裤
背包里必定会带的东西:手表
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睡觉
做过的梦里印象最深的是:被猪追
如果变成女人,最想做的事:再变回男人!!!!
如果有魔法最想做的事情:飞~
十年后想做什么:好男人,呵呵~~~~~
想对超人们说的话:没有你们的呐喊,就没有我的光彩
名字的由来:我是88年生的,在我上面还有一个亲姐姐,小时侯我还以为自己是超人的化身,后来才发现原来我的“超”是超生的意思
喜欢的女生类型:比我大的,比我懂的多,有个性
恋爱中难忘的事:有一次圣诞节,我们一帮朋友开车去香山,每个人都带一个女孩子。我们来到半山腰的一个观察台,让人在观察台下面放烟火
小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孩子:小时侯的我不太爱说话,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姐姐比我大7岁,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柏栩栩
基本资料: 身高:186CM 体重:81KG 星座:白羊 血型:O 性格:外向 爱好:唱歌、运动(清华大学校排球队队员)、书法、读书 理想:做好自己,做好音乐。 特长:英语、运动 自我描述:脚踏实地,做好份内事。
学习和工作背景:
1998-2002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
2000-2001公派美国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交换学习
2002-2005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KPMG) 高级会计师
2005 达彼思(达华)广告有限公司(Bates Advertising) 客户主任
游历国家:
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泰国
推荐歌曲:《右转》

闫安:
年龄:20
身高:178
体重:62
星座:水瓶座
职业:学生
艺术经历:“我是高材生”广告新人征集大赛华中赛区第四名
华中师范大学艺术团声乐部部长
特长:唱歌、篮球、滑板
性格描述:不冷不热
好男儿宣言:Impossible is nothing
闫安的歌声充满了爆发力,会唱歌,懂谱曲,爱作词的闫安说,“可能现在你看到的我还不是最好的,但下一场比赛,你一定会在舞台上看到一个光芒四射的闫安。”

付辛博
年龄:20岁
生日:3月5日
身高:183CM
体重:68KG
喜欢的水果:西瓜,荔枝
喜欢的零食:巧克力.软糖
喜欢的食物:牛肉
喜欢的运动:游泳.篮球
喜欢的颜色:红,白.黑
喜欢的季节:春,秋
喜欢的动物:狗
喜欢的歌手:有实力的{很多咯}
喜欢的花种:玫瑰
擅长做的事:篮球,唱歌
讨厌的动物:猫.
讨厌的事情:别人在背后说是非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书中提出的许多沉重的命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可在读者的心中滚沸如水。
首先,是关于内战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赵广陵的话:我们是一群被驯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没有光荣,只有耻辱。历史上,兄弟阋墙握团高、手足相残的情形并不少见。据梁启超记述李鸿章见俾斯麦的场景,两人论及军事,李鸿章欣然讲起如何剿灭太平段尺军和捻匪,卑斯麦通过翻译说:“吾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保一定,欧人所不称之。”如果说打日本是天经地义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那么,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论,可以随领袖的意愿,各人不可调和的立场都有天字第一号正当的理由,战争被宣扬的正义外衣和其对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后,在《吾血吾土》中,脱离开以往有关内战的狗血剧情,脱离出政治正确的导向,读到了真诚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识分子对中华血脉的影响力,这是《吾血吾土》创作中极其优秀的部分。民国时期,那是个大师璀璨知识辉煌主义纷争的时代。正是有了这些思想高贵纯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导师们,才有那么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剑胆琴心,历尽艰险终不悔,才有像范稳这样富有良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努力回原历史真相。正是有这样一个知识灿烂的时期,中华文脉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后,又开始复苏。
第三,是日本对中国人民这场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战争的真实态度,这部分最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包括学习。这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不同的民族品格,注定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的一方,却有着比他们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难和伤痛。作为武士道精神的后人,有着决绝和冷酷,日本人并没有像德国人一样,记得多少给别人造成的苦难,相反,他们牢记着自己的失败和伤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多得多。这场战争,不是少数军国主义的战争,而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书中写了一个日本老兵秋吉夫三,这个因中国军人的humanitariani*(人道主义)而幸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着一个日本军人的斗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却没有对中国人的感激和负罪。书中饶有趣味的还有日本慰安妇的描述,在我们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妇是世上最悲惨最受摧残最有资格谴责战争的一群女人,可她们其实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洗礼的拥护者,为这场战争推波助澜。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强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们在战后的经济能够迅速复苏,挤入世界强林之列。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要想他们服老,唯有把他们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们民族血脉中惯有感恩、善良和宽容。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这话,并不耸人听闻。所以,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读读《吾血吾土》,明白,为什么要*日货,为什么要奋发图强。
第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迄今,这个概念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挺陌生。书中写到,中国人并不把战友的遗骸当回事。当美国牧师和仪仗队为一名士兵举行海葬仪式时,中国士兵呆呆地观望着,第一次感受到有人会这样尊重一个普通士兵的遗体。当日本人把每个土兵的名字刻在缅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们的勇士们几十年来,只能是在某块碑文上含混地写上从某个时间到某个时间或某场战役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名字不详,年龄不详,籍贯不详,能够留下名字记录档案的军官和士兵是何其幸运啊,而这些历史痕迹,又在文革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如果仅从死亡人数来衡量历史的承重,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的国家一样多呢?但你若问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来。一个连数字都没有的群体,连名字都没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当中国的购物旅游团满世界飞时,皮夹里的现金
和银行卡让他们理直气壮时,是不是仍然是对个体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种解读?
看完《吾血吾土》之后,我特意查阅了些抗战资料,更加触目惊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缅战场为背景铺开的,抗战资料中赫然记载:三湘四水或岁烽水地,一条惨烈战线,曾贯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后延至滇缅。那么说,滇缅战场其实是抗战的尾声,在范稳的笔下尚且如此恢宏惨烈,而我的家乡湖南,又经过怎样的血火洗礼?

范稳说,全世界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只有这一群,最不一样。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经受那么多审判和磨难,他们是历史的英雄,却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没有名字和容颜,甚至连数字都不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顽强和纯粹。

泰戈尔曾有诗云:“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做火把点燃”。书中的赵广陵、刘苍壁、廖志弘等,书外的傅心德、吴鲁、李昌枢等,还有很多已故和幸存下来的英雄们,包括我那多灾多难的外公,和赵广陵命运相仿,*少将军官,饱读诗书,精通医理,子女全务农,无一人有他的学识。就是他们,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照亮着我们子孙后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沧浪客

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血,总是热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却、凝固,变成坚硬的刺向侵略者的*投枪。
我们不宣扬仇恨,但绝不能忘却历史。
范稳比我大3岁,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们对抗战的印象,是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纪稍长,能自己阅读了,读到《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和《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才发现那场战争其实“不那么好玩”;而到2009年初,读完邓贤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的《大国之魂》,就感到触目惊心;随后通过电影电视,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和《壮士出川》等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并开始对所有描写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的文艺作品有所反思。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往往只限于文人酒桌上的捕风捉影或者“壮怀激烈”。幸而,“这种遗憾在这个凉爽的秋季,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因为有了范稳的《吾血吾土》,终于消失,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文艺评论加疏延祥如是说。
在2014年9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漫长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诚哉斯言。
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复述这个几十万字的故事,既是困难的,也没必要。且听范稳如是说——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你怎么会突然潜心创作出《吾血吾土》这部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
范稳:先说两个小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随几个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参加一次笔会。到了保山,当地人向我们讲述当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个北京来的作家朋友大为惊讶:日本人怎么也到了你们云南?一直以为云南是大后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枢,曾经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等许多重要战事,被人们称为“滇军活化石,”但他的事迹在2012年被省内一家媒体报道后,一个退休的历史教师找到他说,没想到你们也打过日本人。
我感到震惊的是:一段宏阔壮丽的御敌救亡的历史,怎么就不被人们知道呢?一批为国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怎么连作家和历史老师这样职业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实,到过滇西的人们都会被当年的抗日战场和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奉献所感动,无论是腾冲的国殇墓园,还是松山战场。战争的遗迹历历在目,战争的记忆从没有被无情的时间所淹没。我记得自己最早接触了滇西抗战的历史,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去滇西出差时,看到了一套当地文史部门整理的关滇西抗战的文史资料,其实从那时起,我也才开始弥补自己在教科书中没有学到的历史。1999年我曾经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丛中,还看得到当年日军的堑壕和坍塌的地堡,当地的人们无数次向我讲述起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但那时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区一转悠和接下来“藏地三部曲”的写作就是整整十来年。不过滇西抗战史这个题材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它或许需要一个契机,一次对写作灵感的激发。
2011年的秋天,我应邀去腾冲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19具葬身缅甸的远征军士兵的遗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幸运地被挖掘出来,隆重迎接归国。称其为“幸运,”是因为二战时期为国捐躯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60多年过去了,这些为民族存亡而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抗日健儿,几近被遗忘,被漠视,被冷落。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后,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国人慢慢打开,就像在一间尘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书,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翻开一页页发黄易脆的纸片,一段段曾经被刻意隐匿的历史,一个个英气勃发的人物,慢慢向我们走来。
主办方邀请了一批还活着的抗战老兵,和我们一起迎接他们的战友的忠魂。当这些衣着朴素、微微颤颤的老兵在腾冲国殇墓园站成一个方阵时,当他们苍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战友的骨骸时,当零落飘零的英魂终于魂归故国、入土安葬时,我见证到了某种感天动地的震撼——眼泪从天而降,悲恸自心而起。刚才还晴空万里的世界,转眼泪飞化作倾盆雨,密集的雨丝伴着人们眼中的热泪洒落大地。这雨中的葬礼似乎在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战场,不要忘记那风雨如晦的世界里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不要忘记那些穿着草鞋就走向抗日战场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国宝熊猫一样珍贵的抗战老兵,他们被遗忘已经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里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亲,讷言、落寞、凄楚、孤单、清贫,只生活在自己的回忆中,眼前的繁华世界与他们无关。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书的话,那么,一个老兵呢?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踏勘旧战场和面对一个饱经沧桑的抗战老兵更能激发出丰沛的想象力和怀念英雄的崇敬情怀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时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作方向。并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么,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对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没有东西可写,就像没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样空虚。现在好了,一群打过仗的老兵,站在时光的尽头,频频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再现出来。

浪客:为创作《吾血吾土》你蛰伏四年,据说其间,你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还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听说你还采访过小说主人公赵广陵的原型之一、被称为“抗战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后人?
范稳:说到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我们总会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是一个怎样“凋零”的过程,可能没有哪个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现。我大约采访了20来个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个老兵的人生档案,涉及云南、四川、贵州三个省的抗战老兵。当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们时,我发现他们最小的已经88岁(腾冲老兵卢彩文),最高寿的115岁(龙陵老兵付心德)。面对他们,我只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岁以上,一些人已经耳背眼花,口齿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动不便,意识模糊。当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军人仪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们的目光,尚能洞穿历史的尘埃,看到往昔战场上战友的身姿,他们心中的战场,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尽,弹痕累累的胜利旗帜还在飘拂。不过,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仅仅一年的采访中,我就目睹了两个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枢和龙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访他们都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仙逝。李昌枢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乡的酒还没有喝完,还有这个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为家徒四壁的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就养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给去看望他的志愿者。似乎是,过去总是他受社会改造、受社会监督、向社会交代,虽然他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但这一点点来自人间真情的关爱,于他来说还不适应,还有些诚惶诚恐。他分给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养在书房里,在我写这部书时,我会时常想起这个参加过台儿庄血战、四次长沙保卫战等诸多大战役的老兵,尽管后来蹲了20多年的监狱,但依然儒雅温和、风轻云淡,在清贫孤寂的生活中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开朗,就像这盆素雅碧绿的文竹,平凡普通,小处见大节,静处涌绿波。可是当你听到这个96岁的老人还能清晰准确地复述当年在战场上励志杀敌的口号——“朝后死,遗臭万年!朝前死,为国争光!当兵的上了战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发东西下来,就大吃大喝。钱不够,就问家里要。”这时你会感到一个铁血男儿身上的热血,并不因为年龄的衰老而衰减半分。即便是百岁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时他已经意识模糊,丧失了话语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阳光好时才由他快60岁的小儿子背出来晒晒太阳,像一个苍老的老婴孩,挣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绚烂的阳光下沉默无言,兀自默数死神的脚步。这个从淞沪会战一直打到滇西战役的河南籍少校医务官,堪称一部抗战历史的“活字典”,当时被人们称为中国最高寿的抗战老兵。他见证的历史,我们绝对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足以让那些胡编抗战“狗血剧”的人汗颜。但是,那天的采访有一种令人感慨万千的失败。老人一言不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历史信息都来自老人的儿子转述——所幸父辈的光荣与苦难,会像血脉一样的传承下去。但最为神奇的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几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悯的目光望着我,含混不清地说:“我打过日本人!”
就这一句话,感天动地,洞穿历史。
书中的主要人物赵广陵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叫吴鲁的老兵。这个已经97岁高龄的老人现在蛰居在昆钢的一幢家属楼里。他当年是云大法律系大二的学生,临沧云县人。国民*军政部到学校招收青年学子从军,因为那是日军对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范,所以他就投笔从戎选择了“特科”——化学防毒专业,当时叫军政部“化学兵总队”,教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海归,”后来“化学兵总队”并入黄埔军校15期。吴鲁一毕业就分到第二战区,后来又回到家乡临沧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自动脱离了军职。那时他是一个很文艺的青年,喜欢文学和话剧演出,读了很多鲁迅、沈从文的书,思想也相当左倾,还差一点去了延安,因为他想去延安的鲁艺深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都憎恨社会腐败不公,向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纪50年代他在昆明靠*大饼办起了一个剧艺社,还将《阿Q正传》改编成歌剧在昆明演出。我采访他时他更多地跟我谈鲁迅和沈从文,这样的一个抗战老兵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至于专程去日本,是我在写完这部书的初稿之后,因为我在书里也描写了一个日军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作出一个作家的拷问:中日两国纠缠不清的历史症结究竟在哪里?日本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为什么就不认罪?中日两国老兵有什么样的不同人生命运?——从战场上的生死搏杀,到都成了老兵后的“宿命对决,”以及抵抗泛滥于世的“抗战狗血剧。”

浪客:在抗战爆发83周年之际,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据说除文联、作协和出版社的领导之外,你们还邀请了抗战老兵代表参与,能给我们谈谈当时的盛况吗?
范稳: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败走过野人山、后来又终生滞留在缅甸曼德勒的老兵张富鳞有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因此,“拒绝遗忘”是我想在这本书里传达的一个主旨。出版社方面选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来首发这部书,不是我的小说对中国人民抗战史的书写有多么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学之名,再次唤起国人对一段峥嵘岁月的重新记忆。也是希望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就像许多城市都要在这一天鸣放警笛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民族的耻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
当天邀请到北京抗战老兵卢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书发布会,也让我非常感动。老人当年正是西南联大历史系1944级的学生,毕业时他们那个年级的男生全部征召到军队充任翻译官或战斗人员。老人在发布会上向我们重温了当年充满了青春*的血与火的岁月,让与会者再次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有个记者下来对我说,听卢少枕老人回忆当年的征战经历,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实际上,每一个抗战老兵的人生命运史,都是我们民族的家国史。

浪客:你曾说:“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寻的是中国文化强大而不可征服的独特魅力,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范稳:目前,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挖掘、发现、梳理、研究以及艺术表现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态度去学习,我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就回避了历史的痛点;其次,就我目前所认识到的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不仅有武力的抗争,还有文化的坚守。当年日本军队在战场上并不把中国军队当实力相当的对手,但他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既心虚又暴戾。他们是翻手把老师打倒的学生,但又知道自己并没有老师深厚的学识和涵养。日本军人太知道军事征服中国易,文化征服中国难。他们在战争一开初就轰炸南开大学,洗劫北大、清华的图书馆、实验室,后来又轰炸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华罗庚这些国宝级的大师都差点死于日机的轰炸之下。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会专门对学府重地如此野蛮地痛下辣手,这种对文明、文化的摧残正是他们试图改变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蛮战争逻辑。“亡国亡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噩梦,也是每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心中的警钟。战争被打败了还可以再来,“种”被改变了,文化被灭绝了,那才是我们万劫不复的灾难。所幸的是我们的民族毁家纾难、抵御外侮的坚韧不屈和众志成城的传统美德,远不是日本帝国的战略指挥家们所能料到的。他们在中华文化面前,永远是学不到位的学生。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TAG:
本文标题: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674892.html

与“云大毕业学生档案去哪里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