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资讯 > 专业百科

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

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审视与前瞻

我国20世纪初开创的现代语文教育,为满足平民大众生存性言语应用之需,实现基本的文化救济,功不可没。

然而,以实利主义为哲学背景,忽视传统母语教育的人文传承、精神熏陶,忽视言语信仰、精神创造力培育,重生存轻存在,重阅读轻写作,致使语文教育实践一蹶不振。

语文教育亟须正本清源、改弦易辙,期待再出发。

20世纪初草创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一个多世纪来收效甚微、每况愈下。其发轫伊始,“国文退化”,“抢救国文”等质疑、责难之声便不绝于耳。及至1942年,改革派领军人物叶圣陶先生终于承认:“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1978年,语言学界泰斗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评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995年,语文界第二代掌门人张志公先生坦承:“中国人学自己的语文甚至比学外语还要难,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我们这些搞语文的人是要承担责任的。”

2007年,《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著名作家王蒙,他说,“语文教学和文学解读把孩子教傻了”,“我要是考作文,都能交白卷”。2007年和2008年,北京大学温儒敏先生分别对北大中文系新生与外校学生调查: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满乃至反感。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标调研组大范围调查:学生对语文教学评价为所有学科倒数第一。201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撰文《北大教授呼吁:救救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因绝大多数学生文稿不通,批评:“这语文都怎么学的?!”疾呼:“救救语文教育,救救我们的中华文化。”引发了学者广泛共鸣。

母语教育兴衰,事关国民基本素养,科学、文化进步,民族前途、命运,不可等闲视之。语文教育亟须正本清源、改弦易辙,期待再出发。

现代语文教育发轫:夹生的转型

清末民初语文教育仓促转型之时,便已埋下百年衰败之因果。

禁八股,废科举、兴新学,辛亥革命,废止读经科,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西学东渐等,是现代语文教育发端的政治、文化语境。疾风骤雨式的社会、时代转型,学界顺势而为,匆匆剪断旧教育的脐带,急切拥抱新教育的呱呱堕地。

现代语文教育以反封建、科举教育为旗帜,从贵族、古典向平民、白话教育转向。教育目的从“为功名利禄”向“为生活”“为人生”改变。陈独秀、胡适们倡导古典向写实、文言向白话转型的文学革命,蔡元培、黎锦熙们鼓吹“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教育革命,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精神的反叛与决裂,历史功绩不容置疑,然而毋庸讳言,不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他们均未对传统教育进行深思熟虑的全面、系统的检讨,对其正面认知严重不足。

旧教育几乎被全盘否定。据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所载,叶圣陶说:“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大毛病。由于不以生活为本位,所以不讲当前受用……这种精神是承袭传统的教育精神而来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抛弃旧式教育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他们对知识本位、古典主义、利禄主义等一概加以排斥,主张从求知识、功名,转向求应用、实利。对此虽有异议,但主流观念是为人生(改善物质生活),讲求当前受用。讲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往往被视为封建孤臣余孽、守旧派。

教育界先进义无反顾地抛弃了传统,转向西方获取思想资源。蔡元培、陈独秀、黄炎培、陶行知、胡适、叶圣陶……不约而同地欣然接受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工具主义”“实验主义”“做中学”等观点,以“生活本位”“应付生活”“工具性”为语文教育宗旨。有人认为,杜威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是短暂的,然而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诚哉斯言。大约当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些新教育草创期“舶”来的观念,竟主宰了语文界一个多世纪,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1 [2] [3] 下一页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TAG:
本文标题: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7918.html

与“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相关推荐